谁是“朝阳群众”?
“朝阳群众”是工作、生活、居住在朝阳区的有正义感的守法公民,是维护社会治安的忠诚卫士,是推动社会治理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的今天,“朝阳群众”正在从老街坊老熟人转向五湖四海人、从大爷大妈们为主体走向多元化专业化、从粗放发展走向精细化信息化模式,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已经成为首都平安建设工作中的一张独特“名片”。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带您陆续走近“朝阳群众”,近距离感受他们的风采。
“930车站就在往东走,
大概不到200米左右,
好多人排队的地方就是啦,
您慢点儿走注意安全。”
“您去故宫,来旅游的吧,
马路对面坐1路车就能到。”
在建外街道,有这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一群志愿者们自发组成的大北社区益路通导航队,长年在这里义务服务,帮助来往的行人指路。
76岁的冯广岐老人是导航队的队长,在建外街道南郎家园小区居住生活了一辈子,是一位老北京。尽管年纪大了,但退休后的老冯却闲不下来,总想着能为社区做点什么。“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还要学以致用,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老冯说道。
一份小地图,发挥大作用
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每逢北京有大事,老冯就戴上小红帽、穿上红马甲,到邻近CBD的治安志愿岗执勤。由于大北社区地处特殊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流动人员较多且路标指示不明,过往行人问路的特别多。老冯执勤时除了紧盯大事小情之外,干的最多的就是指路。久而久之,老冯不仅把自己变成了国贸桥下的“活地图”,还琢磨着怎么把志愿者都变成指路达人。
就这样,老冯骑着自行车在国贸周边转了至少一个星期,把所有方向的站点详细记录下来,自己手绘了一张导航图,标记好公交路线,始发站点,区域标志性建筑等……“新鲜出炉”的地图虽然有些粗糙,但效果却不简单。“冯叔绘好地图后,我们就拍了下来,在值守时如果遇到有人问路,我们就拿出地图指给他们,一指就懂。”大北社区社工说道,从那之后无论是谁在岗,指路都不再是问题。冯广岐手绘的地图也被大家誉为——指路神器。
有了地图后,冯广岐又萌生了一个想法,想组建一支能够为来往行人提供指路服务的志愿队伍,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他把想法和策划方案上报给社区党委,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支由党员、居民志愿者组成的“益路通”导航服务队伍。作为队长的冯广岐带领导航队的队员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倒班,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都准时出现在国贸地铁站东口志愿服务岗,为来往行人进行指路服务,并参与交通秩序维护、文明宣传等工作。
“能帮到的,我们一定尽力”
一天,冯广岐在值岗时,有两位路过的行人向他打听818路公交车站的位置。这两位行人手拄拐杖,步履蹒跚,与其交谈时冯广岐才发现对方是盲人。那时正逢下班高峰期,人流量大,车水马龙,冯广岐很担心盲人朋友行动不便,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于是跟同事打好招呼后,他亲自护送盲人朋友至818路并上了公交车才离开。“出门在外,谁都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能帮到的,就一定尽力帮到。”冯广岐笑着说道。
像这样暖心的小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导航队上演。蒋伯琦、田立新是“益路通”导航服务队伍的队员,一次在值岗时,她们发现有位十几岁的小男孩在路上四周张望,二人主动上前与小孩交流,经了解才知道这位小孩要去北京西站。蒋伯琦、田立新二人不放心孩子一个人过马路,帮孩子拿着沉甸甸的行李,带他前往57路公交车站,直到目送孩子顺利上车后才离开,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
种下志愿服务的种子,
吸引更多人成为志愿者
为了让导航队更好的进行志愿服务,社区党委举办了专门的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导航软件和日常英语两部分。采用“1+3”帮带的形式,每组由一名社区工作者指导帮助3名志愿者完成手机地图的使用,并针对指路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对志愿者们进行英语口语培训。“以前碰到外国人问路我回答不上来,现在一些基本的单词我都认识了。”冯广岐说。通过培训,导航队的服务水平提高了,大家工作更有热情了,参加志愿服务的人也多了起来。
从最初的15名队员发展到现在的40名队员,“益路通”导航志愿服务队就像一粒种子,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人员的不断增加,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双报到党员和志愿者加入,为队伍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而冯广岐作为种下这颗志愿服务种子的人,也将和队员们一起,继续坚守岗位,将“朝阳群众”志愿服务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