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东城

第N个叫张超的警察

本站发表时间:[2021-01-07] 来源:东城公安微信公众号 作者:

  中国,有数万个叫张超的人。

  我们身边的这个张超,平平无奇的外貌,轻声细语的声音,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一如平凡。你看不出在他平静的脸庞下藏着怎样的力量,但他总能带给别人无限的希望。

  2021年,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天坛派出所社区民警张超“火了”,他被推选为2020“北京榜样·最美警察”,亮相北京卫视。

  这次“出名”对于张超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左二为张超)

  “我是个特别内向的人,以前上学的时候,我看见远处有同班女生,然后就绕到另一条路走,生怕别人和我打招呼。”

  “其实从警也是为了让我克服自己这个缺点,成为警察就会让你不得不变得坚强,必须去和别人沟通,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

  与别人从警的原因不同,张超的初衷是“被迫成长”,摆脱自己内向的一面。从警9年后,他已经从“被迫成长”,变成了一种执着的追求。

  2012年,张超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加入了首都公安队伍,成为了东城分局的一名巡警。

  当时23岁的他虽然看起来腼腆,但也满腔热血,一心想成为一名派出所的民警。

  “派出所民警离群众是最近的,能解决很多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能给我动力,主动去和别人沟通,当时就想做一个社区民警。”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超如愿以偿,他成为了东城分局天坛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刚到所里没多久,他就接过了天坛东里北区社区(现更名为泰元社区)。

  “谁能想到,我这么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转眼就接过了一个三四千人的社区,我还是个外地人,那会说话还有点山西口音,当时很多辖区里有老北京人的俗话我都听不明白,压力非常大。”

  刚接手辖区的时候,张超就开始进行对社区摸排熟悉,结果,他连门都敲不开,有些群众隔着铁门外的纱窗和张超交流。

  张超从这一层薄薄的铁纱网中感受到的是生疏、抵触和挫败感。

  “派出所里的师傅们给我讲要管理好社区,首先就要赢得群众的信任,还要腿勤、嘴勤、眼勤,多办些实事。”

  得到这些“秘笈”后,张超首先走访的就是社区里党员和积极分子,学生时期就入党的他很快就得到了社区里红色力量的支持,再加上前任社区民警打下的坚实基础,他迅速地了解了社区的历史、民警与居民之间的故事和社区实际情况与亟待解决的各类问题。

  “我还养成了一些小习惯,因为社区里的事非常多,我就会把这些待办事项做成小纸条,放在口袋里,办完一件撕掉一张,有新的事再写出来放口袋里,这样一天下来什么事没办一下就清楚了。”

  认真、谦虚、细致,是张超的优点,他倾听同事的建议,积累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一步步适应了社区工作的节奏和方法。

  迎接挑战,克服自我,他决定先从增加“战友”开始。

  了解到社区的基本情况后,他天天往居委会跑,和社区工作者打破沟通壁垒,将社区群防群治力量作为管理辖区的重要方式,将居委会作为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战友”。

  没多久,他就协调社区为群众解决了辖区施工导致的出入难问题,并为辖区里的老年人加设出入安全扶手,还协调街道定期维修并加设小区内的监控探头,加强安全保障措施......

  逐渐地,社区群众开始接纳他、信任他,并且开始主动与他进行沟通。在张超的日常走访和宣传教育下,他所在辖区的居民防范意识和敏感意识逐渐升高。

  “有一次一个居民跟居委会反映,说是邻居家的灯开了三天三夜都没灭过,居委会就和我说了,我也觉得不太寻常,于是就开始联系房主,房主说房子租给亲戚了,不愿意过来开门,后来我又几通电话打过去,反复地做工作,最终在房主的配合下找到了原因,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他的辖区里,居民都不再是独自生活的个体,而是成为了生活在同一片家园的“热心人”,相互关照,相互帮助,共同享受平静生活中的那些暖意。

  2019年,张超成为了泰元社区“穿警服的副书记”,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长,张超逐渐摆脱了自己身上的那份稚嫩与羞涩,不再“怯场”,从属于自己的“角落”中走向了人群,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与刚从警时不同,成长已经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目标,他更想把自己心中的那份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把平安照耀出的那道光明带给更多的人。

  担任社区民警之后,张超就兼任了辖区内两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除了操心社区里的事,其实他心里还惦记着这些孩子。

  “学校是非常需要关注的,我希望能把这个社会上负面、黑暗的东西挡在外边,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光明。”

  校园暴力,是张超内心深处的一个心结。

  “上小学、初中时,我们学校也有些不良风气,我经历过这些,所以我知道当事的孩子有多无助和委屈,他们不敢和老师说,更不敢和家长说,对以后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学时期的张超)

  小时候的张超个子不算高,白白净净,算是个乖孩子,遇到委屈,他“反抗”的方式就是加倍努力的学习,让老师和家长都能看得到他,更加注意他。可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他一样。

  张超了解到很多孩子法律意识淡薄,因此铸下了大错。于是让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走进课堂,走进孩子心里,就成为了他的一个小目标。

  社区里的奔波让张超迅速的成长,张超用他在成长中获得的勇气走上了学校的讲台,将光明和希望带给这些校园中茁壮成长的未来。

  “曾经我上学的时候,也听过一次民警来讲课,当时吸引我注意的是那些真实案例。所以我现在给孩子们也会讲一些他们身边的故事,并且通过互动游戏,或者比较流行的形式展示给他们,告诉他们犯罪的可怕,把法制教育课从平面的课件中丰富起来。”

  张超每次给孩子们上课前,都要花上一两天时间仔细更新课件,把新的案例和更多的法律知识和防范技巧融入进去,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关联性,让学生爱学、能用、想得起来。

  这样的方法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并在实际生活中也得到了运用。

  他认为法律意识并不是单向输出,孩子们需要主动去接受和学习,和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因此他让孩子们把成长中的疑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小纸条的方式说出来,会有“超人”来帮助他们。

  通过这种“心灵树洞”的方式,他帮助了不少孩子解决了问题。近期他又协调学校设置了信箱,随时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他可以做些什么。

  时间会回答成长,梦想会回答生活,生活会回答你最想要的模样。

  现在再回忆起从警初衷,成长或许并不是张超的最初动力,驱使他的或许是在那平凡的一天,那个记忆中已经想不起模样的民警讲起法制课时带给他的光明、希望与憧憬。

  去年,张超有了自己的女儿,他希望宝宝以后可以成为一名老师,去无限的播种希望,而他自己可以作为警察,继续守护这无限的希望。


[供稿单位:东城区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