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队伍教育整顿·学英模|这两位基层法官的事迹,熠熠生辉
4月12日,东城区举办政法系统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东城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法官冯晓光和执行局法官王相杰作为东城法院英模代表在报告会上宣讲发言。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发言吧!
以下是冯晓光的部分发言:
“和立方”让我背着国徽,骑着车,走出法院,主动来到街道社区、到行政机关、到行业协会,到百姓家里,到所有离矛盾纠纷最近的地方巡回审判,开展矛盾化解工作。附近百姓听说法官来了,都纷纷带着法律问题前来围观。我们团队会在办案之余给大家一一解答。这种现场调解+普法互动的方式让百姓感觉很解渴,取得了“调解一个案、普法一大片”的良好效果。围观群众有需要,我们也会应邀跟着去看现场、帮忙评评理。很多纠纷当场解决,他们再不用跑到法院来打官司。
这种工作方式,给老百姓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不花一分钱,就能不伤和气的解决房屋继承、老人赡养等家庭大事,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简单纠纷能够快速解决的愿望。
据不完全统计,“和立方”已累计为当事人节约诉费成本6000余万元。如今,我们的工作站在街道、社区、医疗、交通等多个端口一个个挂牌,我们在大街小巷穿梭得也更加频繁,这套“中心开花、四周辐射”、点线面联结一体的“和立方”多元解纷机制也在逐渐发展成熟。“和立方”就像一个杠杆,充分撬动了各方力量加入解纷统一战线。法院仅投入较少的力量,便助力多元立体解纷格局不断完善,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只要能够让人民安居乐业、让企业放心经营,让东城更加和谐稳定,无论多么辛苦忙碌,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今后,我愿意继续背着包,骑着车,走街串巷的跑下去,把公平正义、和谐安宁送遍东城的每一个角落。
以下为王相杰的部分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随着工作阅历的积累,我愈发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决心,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名让老百姓信得过的法官。
有了这样的决心,在每天面对办不完的案件,接不完的电话时,我并没有因此而烦躁、懈怠,反而是更加认真的处理好每一个当事人诉求。十年来,我尽可能的坚持认真接听每一个当事人的电话,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十年的坚守,也让我对基层法院工作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跟我一起研究生毕业的同学大多选择到大机关工作,但我觉得在基层一样能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案件,但当我看到一张张写满岁月沧桑的脸、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我知道,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份光荣的职业,能获得最基层老百姓的肯定,能看到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是我最开心的事,这是我愿意用一生去从事的事业。
独立办案以来,我共计执结案件4493件,执行到位金额12.3亿余元。在这些案件中有标的几百元的邻里纠纷,也有上千万的金融案件,接待过的当事人既有怀抱婴童的母亲、也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既有苦苦讨薪的打工人,也有恶意逃债的公司,他们有的视法官为青天,有的却持刀持械暴力抗法,办理的案件越多,越深知每个人生活的不易,这也促使我对承办的每一个案件都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尽可能地去化解矛盾。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让司法裁判得到有效的执行,是人民法院顺应群众的期盼,彰显司法改革勇气的应有之举。这也给执行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用心用情的为民情怀,在面对危险时更要有攻坚克难、勇挑重担的勇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只代表过去,作为一名年轻的法官,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面临更多考验和挑战,我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如既往,继续努力,不负组织的信任和期望,将满腔热情献给自己钟爱的人民司法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