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以来,大兴区检察院审查逮捕部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良师,建构了一支善于和乐于调研的团队,打造了颇具实践特色的调研品牌。
5年以来,调研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外公开发表各类调研文章38篇,撰写系统内检察调研信息5篇;完成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课题2项,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科研课题3项,本院年度重点调研课题7项;参与跨部门申报北京市法学会科研课题一项,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课题一项;积极对外参与各项学术研修活动,调研骨干受邀参与全国性学术活动并做主题发言3人次,被指派参与全国检察系统调研培训3人次,1名调研骨干被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选派参与北京检察系统首期检察理论研修班;相关调研成果先后多次荣获各类表彰,团队承担的保障民生类科研课题获评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优秀奖,承担的检察实践科研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检察重点优秀调研课题,发表的调研文章获评《中国检察官》优秀调研论文二等奖。
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源于审查逮捕部立足本院和部门实际,有效组合一切调研资源,多措并举,着力持续培育调研团队。
充分利用本院浓厚的调研氛围,为调研团队开展各项工作获取有力支持。杨永华检察长高度重视检察调研的实践价值,从全院层面为干警从事调研提供各种便利,先后两次指派团队调研骨干参与全国检察系统调研培训。分管院领导积极参与审查逮捕部的调研工作,每年带领团队成员申报院内外的各类调研课题,参与各项调研论证,为团队开展调研工作提供经验指导。院里各部门对团队成员开展各项实务调研工作提供各类工作便利、智力支持、资金申请、场地使用等便捷。
以部门检力资源优势为基础,组建了一支优秀的调研团队。2014年以来,部门负责人针对部门干警学历较高、学习劲头足、理论知识储备丰富、调研兴趣浓厚的优势,组建了一支中老青有效搭配的8人调研团队。同时结合团队成员的具体调研优势,划分了实务调研、理论调研、信息调研三个具体的调研组,既解决了团队的合理分工,也实现了人才价值使用的最大化目的。实务调研组先后围绕检察实践问题撰写了专项调研报告20余篇、实务调研文章10余篇,理论调研组先后对外成功申报院内外各类调研课题12项。信息调研组所撰写的检察信息先后被中央办公厅、高检院办公厅、市委办公厅等部门转发。
始终秉承理论联系实践的初衷,积极践行正确的调研宗旨。团队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良师,注重调研的实践应用价值。一切调研选题源于检察实践,一切调研文章为化解实践难题而作。团队先后所申报的课题均围绕检察实践的一线问题而开展。近三年申报的北京市检课题就是日常办案中涉及的“提前介入”、“食品安全犯罪中嫌疑人的主观罪过认定”、以及“污染环境罪的法律适用争议”等一线实践问题。《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侧重主观罪过认定分析》一文获评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优秀奖。针对司法改革中的实践问题而写的《逮捕司法化转型的实践困境反思》一文被中国检察官杂志社评为2017年度优秀调研文章二等奖。
合理组合团队既有资源,建构了有效转化各项调研成果的具体工作机制。为确保调研成果能够转换应用,在团队内部建立了一系列调研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一是,结合调研文章写作特点,制定了调研成果质量内部互评机制,确保了成果的高质性。调研成果完成后,团队成员以评委身份对调研成果进行评判,对成果的亮点与弱点进行点评,执笔人结合评判意见再进行修改完善。二是,结合部门实际,建立了有效的稿件外推机制。为解决稿件公开发表难问题,团队专门研究了不同期刊的用稿特点、用稿主题、稿件质量标准、投稿规范,而后进行针对性的投稿,以提高用稿率。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引下,近三年团队调研骨干先后在《检察日报》、《犯罪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方圆》等期刊上发表各类调研文章二十余篇。三是,注重实务调研、理论调研、信息调研之间的互相转化应用。团队先后将三篇实务调研文章成功转化为检察调研信息,以实务调研文章为基础撰写了多篇公开发表的理论调研文章。
遵循调研工作规律,秉持内外兼修,持续培育队伍的调研能力。一方面,树立了板凳甘坐十年冷,苦练内功不放松的成长思路。鼓励团队成员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坐热冷板凳,练好基本功,要求大家阅尽经书百卷,熟知万家之言,每季度开具相应的读书清单、结合实务热点问题拟定调研主题供成员学习参考。同时利用既有的课题经费为团队成员从事研究购买充裕的参与资料,免除资料应用不足之忧。另一方面,勇于外拓,为团队成员积极创造各类调研条件,搭建各类成长平台。有的团队成员先后两次被选派参与全国检察系统的理论调研人才培训班,有的两次受邀参与全国刑事诉讼监督论坛年会。有的受邀为全市检察系统理论调研班授课,有的受邀为全市公安法制部门人员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