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抗击疫情的特殊战斗中,有这样一群为居民群众遮风挡雨的政法人,面对疫情,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主动请缨,以身涉险,他们没有豪言壮语,而是以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他们“牺牲”小家、成就“大家”,用坚守和奉献构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安全防线,今天让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铁肩担重任—榆垡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赵阳
赵阳,榆垡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主要负责应急管理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从年前起,赵阳就为烟花爆竹禁放等节前安全工作忙个不停。除夕团圆夜,他彻夜坚守在岗,大年初一又立即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连续几个月紧张忙碌的工作让这80后的基层干部头发花白了不少。
榆垡镇作为首都南大门,镇域外围通道有21处之多,每天来往人员流量大,疫情防控工作压力巨大。赵阳担负着流动人口排查、各类大院管理和护城河防控等工作,每天要接触很多新增返京人员,涉及面广,任务艰巨,他始终坚持一线督战,不断来往于包片村庄、居住大院和卡口之间,只为最精准掌握来京人员数量,最精确核算每名人员的来京路途和时间,为全镇的防疫工作提供最精细的支撑。
多天的一线坚守,让赵阳无暇顾及家庭。工作在大兴城管局的妻子只能一人挑起家庭的重担,每天除了要完成单位的日常工作,还要作为区直干部,承担着支援一线社区防疫的任务。提起这事,赵阳这位硬汉子的眼眶都有些发红……
牺牲小家的团圆,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团聚,作为一个丈夫,赵阳心存愧疚,但做为一名党员,赵阳夫妇在这场战“疫”中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做为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战“疫”前线,再现军人风采!—林校路街道平安建设办负责人鞠立才
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一辆小货车急停在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办事处门前。满眼血丝的鞠立才,接着手机从库房里跑出来,“赶紧卸物资!”那股子干练劲儿,一点儿也不像个年近60岁的人。
鞠立才,人称老鞠,是林校路街道平安建设办的负责人,防疫阻击战打响后,他负责辖区内33个无物业小区3555户,13131人,33个出入口的应急、防控工作。经常冬日里走一圈,手机计步器里的步数一下就能攀升到2万步,一次性口罩已是湿漉漉的。疫情防控至今,他每天坚守在一线,与区级驻社区干部、社区负责人打电话了解情况、协调物资,一天没一分钟得闲。同事说“老鞠哪像2个月前刚动刀去了两个粉瘤,缝了8针的人。他当过20年兵,要强得很。”中午忙完回到办公室,同事帮着打来的午饭,早就没了热乎气儿。老鞠说:“每天不把33个社区转一次,心里不踏实。”面对疫情“有事第一时间电话叫我!我就住在办事处。”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经常忙完再回到办公室,已经是晚上8、9点钟。这个时侯他才有时间给青岛的母亲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老鞠说:“父亲走了,母亲身体也不好,本来说好了今年回青岛陪她过春节的,又没做到,因为我是一个兵,国有召、召能战、战必胜”。
冲在一线的抗“疫”尖兵—高米店街道综治中心负责人刘振浩
刘振浩,高米店街道综治中心负责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就像一只陀螺,忙碌而稳定的在疫情防控轨道中不停的旋转着。
疫情防控战役刚刚打响时,刘振浩发现一些老旧小区出入口多,无严密的拦截设施,形成了人员、车辆出入管控短板。他克服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企业没开工、工人无处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种种困难,两天之内为老旧小区定制安装上了铁质防护隔离栏,既提高了卡口防控工作效率,又为值守人员减轻了工作压力,同时极大降低了闯卡事件的发生机率。
为保证各社区切实将闭环式管控措施抓实、抓细、抓落地,刘振浩将反恐工作中的“对抗式”检查应用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安排督导检查小组人员开私家车、着便装、拉行李箱以返京形式走访社区,及时发现并堵塞了防控工作漏洞。同时为快速识别人员居住信息,他积极与相关公司对接,利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人员信息线上采集系统小程序,将生成二维码在社区显著位置张贴,人员扫码后可以直接在线上登记相关信息;并将试行的智慧门禁系统拓展升级,应用于小区进出卡口,通过刷脸迅速识别进出人员信息。
从年前全辖区春节禁放工作到现在,他吃住在单位,睁眼即办公,还主动请缨,接下了协助看护稳控密接人员以及居家隔离观察人员的重任。多日不见儿子的老母亲不放心的打来电话:“浩子,你到底忙什么呢?怎么到现在都没回过家?”刘振浩只能笑着安慰母亲。刘振浩说:“说不累是假的,但我就想实实在在为百姓做点事,大家都平平安安的,我再累也是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