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路,男,46岁,现任区委政法委风险评估工作室主任。按照市委加强境外进京人员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从3月10日开始,我区成立新国展集中转运专班工作组,在新国展设立分流转运服务点,该同志被抽调参加专班工作,担任第四组组长。至30日零时暂告结束,集中转运工作24小时不间断运转了20天。在区委领导的亲自指挥和4名现场专班领导的率领下,该同志全程参与首都机场新国展入境进京人员集中转运工作。新国展工作现场,在时刻面临不确定的感染危险中,该同志带领四组其他11名同志,严格工作流程、严守工作纪律,圆满地完成了138名入境进京人员接转工作,其中,完成4次28名入境进京人员单独转运镇街任务和2次17名港澳台进京人员同车同行转运集中隔离点任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切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政治要求。
心怀责任、慷慨赴前。3月10日,北京市启用新国展为入境人员集散点,用于经机场排查后未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入境返京人员临时集散。疫情就是命令。在区委科学决策下,我区第一时间成立机场转运工作专班,当委机关领导决定从政法委选派干部参加工作专班时,作为一名入党近30年的老同志,马晓路同志从领受任务起,自觉意识到这是党组织关键时刻的政治考验,这既是组织的考验、更是组织的信任。该同志没有因转运工作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危险性,流露出一丝半点的犹豫,而是义务反顾的接受挑战,投入到入境进京人员集中转运专班工作去。到专班后,该同志在区委组织部和区委政法委两位副处级领导的带领下,按照工作要求,坚持高标准站位,高标准落实,积极参与人员安排、转运流程等现场方案制定,主动提建议、出主意,全力做好入境返京人员转运工作准备。
以身作则、冲锋在前。该同志在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坚持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从3月10日下午2时开始,新国展集中转运正式起动,这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我国政府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境外进京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人文关怀,同时也是对首都人民、全国人民防控新冠疫情高度负责的重要举措。一开始只接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疫情高危四国入境进京人员。刚进入新国展,一切工作都是全新的、很不确定的,充满着的挑战。10名专班工作人员分成两班24小时转接入境人员。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同志,他主动要求第一批进入工作点位。对于被引导至目的地是大兴区的入境人员,马晓路同志组织同班其他同志,严格按照专班制定的工作流程,认真做好他们回家前的最后一棒交接工作,从测量体温、信息登记、同步和属地核实人员信息、政策解读、到随车将人员护送至属地指定集中观察点以及和属地做好交接工作,环环相扣,整个工作程序形成一个完整闭环,“手递手”、“点对点”的交接,有力确保了每一位在大兴居住的进京人员安全进驻集中隔离点。随着国外疫情形势的变化,从到3月16日零时起,所有无症状入境进京人员都由大巴车统一转运至新国展再分流,任务量急巨增大,在区委领导的科学安排下,先后补充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工作人员。作为第一批进入新国展的老同志,在担任第四组长后,每次当班都主动带领新同志开展接转工作,言传身教,积极做好传帮带,确保了接转工作顺利、确保了工作安全。在新国展的每一天,境外进京人员川流不息,有发热发烧咳嗽症状者,也有无症状感染者,面临着不确定被感染的高度危险,该同志带领四组其他同志,每天至少接送10多人,最多时带领四组同志一天接转48人,身穿防护服工作达12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续工作达16个小时,换班下来,两边脸颊上被护目镜压上深深的血印,耳背被口罩带勒出了紫印。
彰显情怀,严守纪律。在新国展接转工作中,区委领导提出在接转工作中“我们是旅客回家途中遇到的第一位家乡人,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到回到祖国的温暖”。该同志牢记嘱托,提出在我区登记区摆放一个“吸纳箱”,里面装着口罩、湿巾、矿泉水和小零食等东西,在接转工作中,登记人员主动询问进京人员是否需要食物或水,有的口罩坏了,就主动提供。进京人员往往坐十数个小时飞机才能回到祖国,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送上这样的一个爱心,赢得了多数入境进京人员的一致好评。在接转任务中,由于工作涉及我国处理海外入境人员的一些敏感政策,该同志严格按照要求,应对入境进京人员关于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的提问,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释工作,严守工作纪律和工作要求,杜绝随意外传新国展工作情况。同时,带领四组同志认真填写入境进京人员信息,强化保护个人隐私意识,坚决杜绝了个人信息外泄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