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兴法院召开“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工作举措及成效”新闻发布会,就该院在优化营商法治环境方面采取的十大工作举措和成效进行了发布,大兴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明应邀出席发布会。发布会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进行“云监督”,活动全程通过“新浪微博”平台直播。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十大举措
构建区域协同机制
形成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合力
与区工商联紧密联系,共同建立沟通联络、信息通报、联合普法等机制,举办面向全区90%企业的系列法律专题宣讲会,帮助区域内企业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制观念。与区工商联、区司法局、区律师协会积极沟通,在向企业开展宣讲、培训时要求各企业预留电子送达地址;与区市场监管局沟通企业年检增加电子送达地址,有效提升商事案件送达效率和准确率。
开展“京法巡回讲堂”
营造营商环境法治氛围
院党组书记、院长何马根亲自带队,前往企业园区开展“送法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宣讲活动,并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服务保障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区农委合作,面向农委工作人员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培训,助力涉农村土地纠纷诉前化解,维护辖区社会安全稳定。围绕常见商事纠纷开展“买卖合同纠纷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与辖区各高校师生联合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营造辖区优化营商环境良好法治氛围。
“多元调解+速裁”
促进纠纷前端快速解决
加强商事案件速裁审判团队建设,大力推进简案快办,及时总结归纳类案审理规范、业务难点、典型案例,提升前端案件审判效率。人民调解员则负责依法规范做好调解期间的送达工作,采取电话联系、电子送达、司法专邮方式组织当事人到法院进行调解。
繁简分流、快慢分道
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结合审判工作实际,积极优化司法确认程序、小额诉讼程序和简易程序,健全审判组织适用模式,探索推行电子诉讼和在线审理机制,有效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促进司法资源与司法需求合理有效配置。对标的额在五万元以下的案件全部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对标的额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简单金钱给付类案件,主动就是否同意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并记入笔录。对于双方当事人均同意的,转入小额诉讼程序审理。
互联网+”式司法公开
积极构建阳光法院平台
当事人在立案时通过预留的正确联系方式,可以收到案件审判全流程的信息,包括立案、分案、审理、宣判、执行、审限、结案、移送八个重要节点。当事人关于案件评估、鉴定、中止等程序性信息亦会收到法院短信,依法予以公开。
广泛使用电子工具
有效提升诉讼效率
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网上进行立案,并通过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进行线上缴费;建设送达一体化智能平台,设置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北京云法庭、官方微信公众号、电子邮箱、短信等多种电子送达渠道为受送达人提供可供选择的便捷送达模式,保证送达精准性;开设“无纸化”送达,网络签章送达回单、线上办理公告,实现电子送达线上流程操作全覆盖和送达过程全留痕;依托“北京云法庭”视频庭审平台,全面开启网上审判模式及网上调解、谈话模式。
创新开展“云送达”
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送达难题
2019年大兴法院商事案件电子送达使用率为86。5%,居全市基层法院之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院更加广泛应用、大力创新电子送达方式。其中,“云送达”纸经法官与当事人沟通,当事人同意线上送达的,应用“北京云法庭”进行线上谈话,视频展示起诉材料,当事人通过并签收线上发起的送达回证和问话笔录的送达方式,适用于当事人一年内曾到该院应诉,现受疫情影响不便收取材料的案件。1月31日以来,该院商事审判庭已经成功“云送达”79件案件起诉材料。“云送达”的创新应用,以信息化的手段破解审判难题,提高了诉讼效率,有效降低了司法成本。
“云法庭”上线
依法维护人民群众诉讼权益
依托市高院开发建设的“北京云法庭”视频庭审平台,全面开启网上审判模式,1月31日至3月31日,商事庭运用“北京云法庭”平台线上办案277件,做到了商事审判不停摆、不停歇,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切实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安全和健康。
加强疑难复杂案件审判研究
更加注重纠纷的实质化解
建立审限四项工作机制,严格管理和监控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同时,注重疑难复杂案件纠纷的研判与化解,通过多方沟通,有效解决审理期限较长案件。疫情防控期间,该院商事审判庭副庭长刘虎成成功化解了一起标的达2000万元的合同纠纷。此前由于标的大、案情复杂,刘虎成法官前前后后调取公司档案、银行转账记录等证据十余份。在对案件事实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后,刘虎成法官结合案件事实,从双方当事人均能获利的角度考虑,为双方制定了一份详尽的分期付款协议,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该起案件的解决还对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困顿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加强疑难复杂案件审判研究
更加注重纠纷的实质化解
强化对鉴定评估重要流程节点的监控和督促,力争将一般商事案件平均鉴定评估周期缩短至40天内。对于委托评估鉴定案件,加强启动的严控性。案件涉及评估鉴定的,要求向庭长备案后才可进行审限变更情形登记,并点击扣除审限,并严格限制在7日内将相关材料报送诉服办,严控当事人提交申请到实际委托鉴定的时间。同时依法严格审查鉴定评估申请,对于不合理、不必要的评估鉴定依法不予准许,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和审理周期不必要延长。
代表有话说
大兴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闫春生介绍到,该院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上,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 “一把手”工程,成立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对全院各部门落实营商环境司法保障工作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出台了《商事案件审判流程优化工作办法》等7项相关商事审判工作制度,明确了各审判流程的具体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努力为辖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
大兴区发改委副主任李明表示,大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改革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抓好政策落实和企业服务,要求要对标最优,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以政策支撑为核心,通过提供实打实的支持举措,政府和企业共度时艰,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二是以流程再造为抓手,在企业开办、建筑许可、纳税、政府服务等方面,不断精简办事材料,优化流程环节。三是以增强企业获得感为标准,通过走访服务实现“一企一策”,持续深化细化企业服务。下一阶段,大兴区将紧扣企业群众需求,完善常态化服务企业机制,解决企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大兴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单祖果表示,将主动把营商法治环境建设融入全区中心工作,主动争取党委领导,加强与全面依法治区办、区人大、区政府、区发改委及相关委办局的对接沟通,协同研究优化营商环境涉法事项,积极推动解决营商环境制度瓶颈和体制机制问题,持续推进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为首都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作出人民法院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