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房山

凯旋归来!奋战国门“疫”线的“政法三兄弟”

本站发表时间:[2020-04-01]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乌日娜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我国疫情防控的境外输入倒灌压力剧增。3月10日,北京启用新国展为入境人员集散点。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北京市房山区委政法委派出3名机关干部到首都机场入境人员转运集散点,正式承担新国展集散点入境人员的流转工作。

  温忠鑫:哪里有疫情,我就得去哪里

  “我是共产党员,哪里有疫情,我就得去哪里,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应尽的职责”。温忠鑫是一名退伍军人,自疫情防控以来,社区疫情防控服务岗、进京通道服务岗。。。。。。。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坚守岗位的身影。在接到组织部紧急抽调通知后,53岁的他加入到首都机场房山区工作组,成为了其中的老大哥。到岗位之后,他处处带头,充分发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忙碌地驻守在国门“疫”线。

  据了解,首都机场房山区工作组24小时三班轮流上岗,一个人就要工作12个小时。 在12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温大哥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恪尽职守,往返于接待处和接送大巴车之间,当被问及累不累的时候,温大哥说:“其实工作辛苦点没什么,就是精神比较紧张,我们在工作区必须随时警惕,防止各种意外情况出现。”

  随着防控工作持续推进,境外回国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的工作也日渐艰巨,温大哥整日穿梭在大厅中,连水都不敢多喝。“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就是脱下防护服,就可以放心的喝水了。”温忠鑫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履行了一名老兵“若有战,召必回”的庄严承诺。

  刘立涛:缺个口罩都睡不着了

  “领导安排给这个任务就是信任。”3月12日,结束疫情防控督导任务的刘立涛转战房山区新国展工作组。每一次航班落地,他总是冲在第一线,面对旅客量激增,现场分流压力增大,他一边积极与上级沟通,一边穿梭在入境现场,向焦躁的旅客耐心解释,安抚旅客情绪。

  防护服、护目镜、手套、鞋套,上岗之前,在车上就要开始穿防护服,刘立涛告诉记者,“白天穿防护服热,闷得透不过气,戴上护目镜视线就开始模糊,内侧全是水雾。身上的防护服不透气,走几步路,身上已经开始微微出汗。”对于他来说,入夜之后才是最难熬的时刻,展厅是个开放的空间,入口处一直敞开着。到了晚上,冷风就从四面八方涌入,身上的衣服被防护服捂出的汗浸透,冰冷刺骨,即便这样刘立涛也坚定在岗一分钟,一刻不放松的信念。

  为了节省物资,他们每天需要12小时穿戴防护服,克服中午气温高的憋闷和早晚气温低的寒冷,避免饮水进食,忍受着脸上深深的勒痕,用坚定和乐观把好入境的第一关,义不容辞地扛起守卫好国门的责任。“穿上防护服行动非常不便。时间一长,会感觉头晕,脑仁儿疼。”刘立涛说,“现在我(回来)休息的时候,鼻梁那块儿缺个口罩都睡不着了。”

  从新国展到房山各隔离点路途遥远,实际工作时间超出12小时,凌晨时间出发,通宵工作已经成为了常态,面对这样的工作强度,刘立涛毫无抱怨,“对我来说,这个也算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

  张东冉:有困难也得克服困难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要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和社会做点应有贡献,为疫情防控尽一分责任出一分力,有困难也得克服困难。”面对境外输入的严峻形势,他以军人勇于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立即行动,进入首都机场房山区工作组。

  口罩、手套、防护服,“全副武装”成“大白”后,张东冉走进新国展房山转送工作区。为入境人员登记信息,将其转送至集中观察点。

  22时、凌晨2时、凌晨4时。。。。。。在张东冉眼里,时间已经没有了概念,“航班什么时候来,我们就什么时候行动”。长时间的不进食、不进水、不上厕所,刚睡几小时就被拉起来上岗,安抚境外入境人员保持冷静……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几句话,准确默契的对接解决问题,张东冉从未发过一句牢骚。

  因入境人员数量多、情况杂,人员集中,每天张东冉都要面对大量的咨询和指引。面对境外回来的外国人,语言不通,就用手机作为翻译工具,尽量跟外国人沟通清楚。“大多数旅客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都觉得很高兴。”


[供稿单位:房山区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