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已经开展。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违法犯罪。房山法院总结了一些养老诈骗的主要迷惑圈套,增强对诈骗行为的识别、辨析能力,护住老年朋友们的钱袋子,也护住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圈套一:提供“养老服务”
不法分子以投资养老基地、旅游考察等项目为名,将老年客户诱骗至所谓的基地、福利院进行参观、游玩,迎合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客户勾画美好的服务项目图景,进而以预售床位等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圈套二:投资“养老项目”
不法分子抛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订服务等说辞吸引老年人,诱骗其投资养老项目,巧立名目。这些机构的资质、资金流向不明,老年人的钱一旦花出,就入了不法分子的套路。
圈套三:销售“养老产品”
不法分子通过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验、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欺骗、诱导老年群体,让老年群体购买价格虚高的或假冒伪劣的产品。老年人花了冤枉钱不说,还有可能因商品质量不过关而身体受害,也可能因不法分子持续诱骗,深陷其中,个人财产不断流失,身心健康饱受摧残。
圈套四:宣称“以房养老”
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幌子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诈骗老年人的钱款,假借国家政策旗号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之实。诱骗老年人将抵押房产的资金拿去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最终导致老年人没了房子还背负贷款。
圈套五:代办“养老保险”
不法分子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谎称可以帮助未参保人员代办“养老保险”或者代办“提前退休”,收取老年人“材料费”“保险金”等。
法官提示
应提升防骗意识,多与家人沟通。不法分子无论是通过甜言蜜语、赠予小利、提供诈骗链接,还是虚构美丽投资蓝图、养老蓝图,最终落脚点都是想骗到老年群体口袋里的“养老钱”。无论是陌生人、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人,还是自称是政府机关、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无论是通过电话、短信、网页,还是面对面的形式,只要提到“捐钱”“投资”“抵押房产”等出资购买行为的,一定要始终保持警惕,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收益通常意味着高风险”,谨慎辨别对方的主体及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谨防上当受骗。
不点陌生链接,不信陌生来电,未经核实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及财产信息,办理财产相关业务时,在不十分清楚办理情况时,绝不告知他人短信验证码。老年人群体因为接触电子信息相对较少,更难辨别,甚至因为手机上相关业务程序复杂,自己不太熟练,出于信任,将手机交给不法分子代为操作,致使财产被窃被骗。
在一些诈骗手段中,不法分子伪造身份,通过电话或网络,谎称自己是老人家属的朋友或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营造一种“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压迫感,要么说家人出事了急需用钱,要么说老人的某些行为存在违法情况,需提供身份信息进而实施诈骗。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紧张与害怕,挂断电话后,首先要冷静判断情况真伪。
对于家人出事等说法,可直接联系相关家属或其身边人核实情况;对于来电人称自己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等说法,可以记清来电电话、来电人姓名、事由等基本信息,挂断电话后,通过官方平台联系相关单位进行核实,通常即可判断来电人所述情况的真伪。
请家有老人的朋友们,多倾听并询问家中长辈的需求与难处,多关爱长辈的身心健康,多提醒老年人谨防诈骗,担当家中长辈的“技术顾问”和“防骗雷达”,做好老年人最亲密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