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权利算你的隐私?摄像头能随便安装吗?散布他人出轨证据是否构成侵权?本期《民法典》解读丰小宣将为您介绍《民法典》中有关隐私权保护的规定。
案例:邻里之间的摄像头纠纷
李某与王某是前后院的邻居,两家间隔一条4米多宽的走道,因为宅基地的问题积怨很深。2020年10月,李某在自家房顶大门及后窗两处分别安置了4个摄像头。王某认为,李某在自己后窗隐蔽处安装的两个摄像头,监控范围正是自己及两个弟弟家的院子、院内大门口及楼房二层居室,存在住宅监视偷窥的不道德行为,严重侵犯自己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于是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通过现场勘验和法庭审理,被告方认可自己装的摄像头能够拍到原告家的院子,但他认为该区域属于集体土地,原告则认为这侵犯到自己隐私。
1、摄像头的安装有范围限制
自家室内部分和公共区域安置摄像头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把摄像头对着别人的住宅等私密空间,就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
法院认为被告安装的摄像头侵害了原告的隐私权
案例中,李某安置的摄像头能够拍摄到王某的私密空间及日常生活等私密信息,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最终,法院判决李某拆除自家屋顶及后窗安装的三个摄像头。
《民法典》人格权编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公共区域存在隐私权问题吗?
公共区域不属于私密空间,所以公共区域不存在隐私权问题,可以使用摄像头记录。
3、隐私是不愿意为他人所知晓的私密空间
家庭是人们获得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家庭空间中的活动一般不希望被外人知道,所以这属于隐私的范围,也属于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4、《民法典》更加注重保护隐私权
1986年《民法通则》规定了姓名权、荣誉权、名誉权、生命权、身体健康权、自由权、肖像权统称为人身权。《民法典》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改人身权为人格权,以独立篇章的形式确立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强调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重要权利,还增加了隐私权以及个人信息保护。
《民法典》设专章明确隐私权的含义,并列举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类别,这不仅加大了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力度,更弥补了我国隐私权含义和保护的空白,被视为《民法典》的一大亮点和进步。
《民法典》人格权编第1033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民法典》人格权编第1032条和第1033条明确定义了隐私权和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这样明确的规范可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民法典》规定,个人的生活安宁以及不愿意为他人所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这4项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受法律保护。
5、生活中侵犯隐私的行为不容忽视
进入互联网时代,隐私的范围扩大、内涵增多,大家每天在社交媒体关注和消费着别人的生活,同样也会发布朋友圈、微博展示自己的动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方便了大家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各种各样涉及个人隐私安全的问题。
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泄露是两回事,《民法典》在人格权编第6章里有两条规定了隐私权、四条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涉及到隐私的,根据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来保护;不涉及到隐私的,根据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予以保护。
6、警惕收集隐私的摄像头
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摄像头被伪装成了生活中非常普通的日用品。这些被伪装的偷拍设备一旦录下个人隐私,便可以实时传输,甚至在线直播,对个人的危害变得越来越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隐私属性越来越强,无论是家庭安装的摄像设备,还是社交平台中分享的照片位置等,这些内容都需要被保护。一方面,在遇到侵害隐私权的事件发生时,大家应当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另一方面,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安全意识,不随意公开向他人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等。
7、生活中注意限度 勿侵犯他人隐私
恋爱关系中,一方想分手,而另一方反复纠缠,达到了打扰对方生活安宁的程度;散布邻居、同事可能不希望他人知道的信息……这些行为都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界限感,既明确自己的权利,也要充分尊重别人的权利。
如果个人隐私被侵犯,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进行诉讼维权,也可以通过罚款、拘留等治安处罚进行维权,要积极保护自己的权利。
Q1:偷拍他人出轨视频是否侵犯隐私权?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偷拍行为属于侵犯隐私,对他人的私密活动进行拍摄、窥探、泄露的行为都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虽然从道德层面谴责出轨行为,但法律上仍然保护隐私权。
Q2:公开老赖的信息是否侵犯隐私权?
依法公开老赖,不属于侵犯隐私权。法院一般是公开审理、公开判决,而老赖不履行法院判决的法定义务,本身就是公开的信息,不是个人的私密信息。其次,法院在公布这些老赖的姓名或对其进行联合惩戒时,完全是依法进行,有相关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