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1月1日开始施行。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家长是每一个孩子的首任“老师”。如何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仅是关乎每一个家庭幸福生活的“家之大事”,更是关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国之大事”。该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从国家层面上将传统观念中的”子不教,父之过“的家事、私事,上升为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事、公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从“头”开始提供法治保障。
这是一部着眼全局,为家庭教育立纲划线的法律。“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家庭教育促进法》首先对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等核心概念予以明晰,在明晰上述概念后通过四个章节分别为“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和“法律责任”制定规则: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要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对家庭教育失职行为建立了层次分明、“软硬兼施”的责任体系。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是抽象的、原则的、底线性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亦是如此。这部法律通过回答新时代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的根本性、基础性、方向性问题,逐步构建起规范家庭教育的法治体系,让家庭教育事业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完善、发展和繁荣。
这是一部强调立德树人,倡导正确成长成才观的法律。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无德不立,无论未来如何变化,优良的品德都是孩子未来发展与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正因如此,《家庭教育促进法》将立德树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义务,整部法律超过十分之一的条文都在强调“德”的重要性,这里的“德”含义丰富,首先要培养未成人的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其次要培养未成年人的公德和品德,再次要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最后还培养未成年人爱劳动、爱学习、爱运动的生活习惯和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强调对未成年人“德”的培养,最终目的在于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个人的自我实现同民族国家的复兴事业相结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优良的品德,培育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是教育事业,更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这是一部强调以人为本,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法律。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是爱,而爱的前提是尊重,因此《家庭教育促进法》在总则部分规定,家庭教育的首要要求就是尊重:尊重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隐私等个人信息。《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在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对未成年人实施的培育、引导和影响,这就清晰区分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相较于学校教育以知识技能为主,家庭教育更重身心、品行、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家庭不单纯是课堂的延伸,家长也不应仅是老师的助理,而有着其更为重要的教育职责,因此家长需要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在孕期和未成年人进入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等重要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家庭教育促进法》还贴心地给出了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式,概括来说就是在关心爱护孩子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陪伴、榜样、尊重和支持。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依靠“人口红利”向发掘“人才红利”转变,因此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家庭教育促进法》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制定了一部专门法律,意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树立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徒法不足以自行,立法在促进家庭教育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接下来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做好落实,将《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的理念、价值和取向转化为呵护培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