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司法机关在坚持“强制性”的同时,秉持“谦抑、审慎、善意、横平”的原则,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依法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善意文明执行以“善意”为出发点。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陷入了危机,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中采取更为灵活的查封方式,对生产经营形势好、可盈利的企业财产允许其继续生产、盘活资产;活用执行和解,通过分期分批履行缓解被执行人的生产生活困难,找准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点,避免过度执行,实现“双赢”局面;在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适用失信惩戒的同时,不断完善失信惩戒分级分类和守信激励修复机制,对于纳入失信名单后履行法定义务等符合删除失信名单条件的及时进行信用修复,将失信惩戒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
善意文明执行以“规范”为关键点。最高法院出台涉及执行担保、执行和解、仲裁裁决执行、股权执行等方面的多个司法解释,进一步统一执行尺度,在制度轨道上提升执行的规范化建设。以执行公开促规范公正,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对案款到账等影响执行当事人切身利益的流程信息以短信等方式告知当事人,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对执行法律文书、终结本次执行案件、限制消费人员等予以公示,切实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使执行公正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感知得到。
善意文明执行以“创新”为支撑点。对陷入债务困境且没有市场前景的企业被执行人,充分运用执行转破产制度功能,促进市场主体退出,推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部分法院探索个人破产制度;深化“执源治理”,以系统治理思维探索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内部挖掘潜力、外部促成合力,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把纠纷矛盾化解在执行前,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执源治理的红利;创新“直播+VR看样”网络拍卖新模式,吸引更多公众关注、理解、参与拍卖活动,扩大竞买人潜在范围,有效推进拍品溢价成交。
当然,善意文明执行仍然以“强制性”为落脚点。善意文明执行不代表削弱执行力度,更不代表对生效法律文书效力的“松绑”。近年来,人民法院对外不断增强对规避执行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执行联动机制,执行工作合力持续增强,同时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精神,强化执行权制约监督和管理,下力气解决了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执行难的组合拳有声有色、有力有效,真正实现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