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在吗,亲,我是那谁家那谁,救个急能给我转点钱不!”“喂,内个内个谁,我是贾(假)总,我在外面急用赶紧给我转笔款!”
电话响、微信闪、QQ嘀个不停,一会是亲戚、一会是朋友、一会又变成了领导。记住,甭管是谁通过什么方式联系您,只要没聊两句就又求救又要钱的多半是骗子!
前不久,家住海淀区的文先生就被一个向他求助的“好友”,通过QQ骗了六百多块钱。2019年10月17日,一位QQ好友给他发消息说自己的微信登不上了,必须给微信上的朋友转1000元才能重新登录。这位“好友”称情况比较着急,等自己登上微信后就把钱还给他。文先生见“好友”如此着急,也没想那么多,通过微信扫描了对方发的支付二维码,转了685元过去。对方紧接着又给他发了一张二维码,说还差点钱,催促再转几百块钱。还没等文先生二次转账,就接到了这位QQ好友本人的电话。
“小文,我QQ被盗了,你可千万别信对方说的话!”
文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钱都转给了骗子。报警后,民警告诉他这是典型的冒充熟人诈骗,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问细节,可以通过打电话、视频语音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再三确认后再汇款。
同一天,海淀分局花园路派出所也接到一起冒充熟人诈骗的报警,事主杨先生说一位QQ好友向他借钱,朋友发生了交通事故急需2000块钱,然后发了一张支付二维码给他。杨先生见情况紧急,就先扫码转了500元。没过多久,杨先生看到这位好友发布的朋友圈动态说QQ号被盗了,跟好友电话沟通后,发现自己原来被骗了。
冒充熟人诈骗的手段极具迷惑性,让人防不胜防。对于微信、QQ或者电话转账汇款的指令,不能轻信盲从,印证确认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避免上当受骗。
除了以上这些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冒充熟人的诈骗手段之外,一些我们之前曾经宣传提示过的诈骗手段,也被诈骗分子通过翻新包装再次用来进行诈骗。
诈骗手法一:冒充受害人“亲属”通过电话称被公安机关抓走,需要交钱才被放出来。
提醒:如果接到此类电话要与被冒充的亲属进行联系核实情况,或者拨打110向公安机关进行核实。如果亲属确实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会依法进行处理,而不会直接打电话要钱。
诈骗手法二:冒充受害人亲属或者朋友通过QQ、微信聊天称急需用钱,要求往其支付宝里或者网银里面转钱。冒充老板或者领导,通过添加微信或者拉进群称急需用钱,要求转账到某银行账号内。
提醒:如果遇到此类信息应当及时与亲属、朋友或者领导取得电话联系,或者面谈,核实情况为真实后再确定是否打款。平常可以给亲人和领导定下“交易暗号”。
诈骗手法三:玩儿电话“捉迷藏”。犯罪分子在打电话时会说“是我啊,这你都听不出来?”“喂,我是你领导,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喂,你儿子被派出所抓了,需要钱把他放出来”等很模糊的词语,口音绝大部分为南方地区。一定事主叫出任何人名字,对方会立刻说是我。如果事主不说名字,对方肯定也不会自我称呼;有时对方会以模糊的小王、小李、等称呼事主,或者自称老王、老李。其实这种完全没有特别指向的称呼根本不能表明身份,纯粹是犯罪分子碰巧蒙上的。有时犯罪分子会从非法渠道购买信息,在骗取事主信任的时候就会更容易说出一些事主的信息,这样事主会更容易上当受骗。
提醒:万骗不离其宗,电信诈骗分子永远不敢现身在您眼前,只能利用网络和电话演戏和进行操作。所以不管诈骗分子假扮成什么身份,利用何等手段,假的就是假的,牢记公、检、法不会通过电话和网络办案的知识点。只要是遇到让自己哪怕有一点点疑问的事情,立刻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断开网络连接挂断电话,然后通过拨打您从小就熟记于心的“110”去核实真伪,见光死的骗子自然就会躲回阴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