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为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提出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求,将队伍教育整顿、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及时转化为工作实效,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区司法局推出“五进”工作机制,走进基层、深入一线,到地区企业、社区群众和管理服务对象身边解决实际问题。
一、“进村居”,瞄准“急难愁盼”问题,公共法律服务不留死角
目前,2021年度海淀区村居法律顾问签约工作已完成,117个律师事务所319名律师与全区650余个社区(村)签署服务协议。全区3家公证处,在各社区村设立固定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把公证服务延伸至居民面前。4月,“进村居”活动开展以来,区司法局各部门、各街镇司法所、各公证机构深入基层、丈量一线,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再掀村居公共法律服务热潮,通过“开放日”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法律讲座近4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区法律援助中心推出“8小时极速法律援助”服务,对符合距离开庭时间不足3日的、需要立即申请财产保全等措施四种情形的法律援助案件,8小时内完成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受理等工作流程,将原本需要8-12个工作日的工作流程,缩短至1个工作日,提高了工作效率,回应了群众需求。
二、“进企业”,聚焦企业需求,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2020年,北京市司法局印发了《关于在北京市民营企业中探索开展公司律师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区司法局率先启动了试点工作,工作开展一年以来,工作成绩斐然。截至到2021年4月,我区共有12家民营企业完成公司律师单位备案,71名民营企业法务人员取得公司律师证照,备案单位数及公司律师数均居全市第一。为进一步解决企业需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区司法局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实地走访,现场回应了企业在公司律师备案工作中存在的疑问和困难,并对继续深入优化审批流程、完善试点工作与企业及公司律师代表开展交流研讨,为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奠定了基础。
三、“进学校”,百年大计,法治先行
努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爱国意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更是司法行政机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工作任务。多年来,区司法局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注重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法律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入手,着力培养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分辨是非能力和遵法守法习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青龙桥、曙光、学院路、羊坊店等街道司法所,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讲”“反邪教警示教育”“法治副校长进校园”等主题活动,组织律师和社区干部,深入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人大附中第二分校等中小学校,通过法治讲座、游戏互动和动画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
四、“进律所”“进司法鉴定机构”,补短板、强弱项,集中破解共性难题
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机构是基层司法行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期间,区司法局律师工作科、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区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纷纷走进炜衡、百瑞等律师事务所和法大、通达首诚、华彦、华夏等司法鉴定机构,现场解决了司法鉴定机构增项鉴定事项评审、法律援助特殊案件结案归档等实际问题,并围绕法律服务行业发展、扶持政策落实、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等内容,广泛征求律师事务所和司法鉴定机构意见建议,按照补短板、强弱项,集中破解共性难题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区司法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在机关内部营造为民办实事的浓厚氛围。梳理便民利民清单17项,征求意见建议26条,推动“8小时极速法律援助”“规范社区矫正对象请假制度”“建立公证机构接待高峰时段动态指引机制”等6项措施落地见效。下一步,区司法局将推进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长效机制,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