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积达431平方公里的海淀区,怎样才能让300余万海淀居民打官司更方便?海淀法院的回答是,要让离群众最近的人民法庭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正义前沿”。目前,海淀法院人民法庭收案量已经突破3万件。五年来,七个人民法庭审理的案件量,已经占到了全院民商事案件总数的半壁江山。
但是,繁忙的审判任务并不是人民法庭工作的全部。为了让司法服务“向前一步”,在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做了什么?让我们带您一起看看。
我在社会治理第一线
“这份婚内夫妻协议是您和您的妻子都认可的,所以有效”。海淀法院山后人民法庭法官周志辉已是多年“送法下乡”的老手,这次他也在熟练地回应着西北旺镇村民的法律咨询。让周志辉法官很有新鲜感的是,这次他开展工作的地点是刚刚成立的“法官工作站”。
2020年5月,已经在山后人民法庭开展了14年的“法官接待日”活动正式升级,“诉源治理法官工作站”挂牌“上线”。在这个司法工作向基层延伸的端点上,法官们采取送法上门,听取群众意见,邀请人民调解员,社区干部培训讲座等形式“走进去,请出来,共同学,一起干”,以高品质司法服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升级。
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市人大代表、西北旺镇党委书记赵小云这样评价。“我们经常组织人民调解员旁听,在此过程中,双方互相借鉴取得双赢:人民调解员学习了法官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法官更加深入的了解百姓生活,更接地气。相信诉源治理法官工作站成立后,必将更加高效的预防和化解纠纷,减少诉累,为西北旺镇的社会稳定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山后人民法庭拓展司法职能、服务基层群众的脚步并未停歇。在西北旺镇法官工作站挂牌成立后,温泉镇法官工作站、马连洼街道法官工作站揭牌相继揭牌。
司法“触角”不断延伸的背后,是人民法庭对基层司法需求的敏锐把握。山后人民法庭辖区面积244平方公里,影响着近30万人的法治体验。正是出于责任在肩的使命感,山后人民法庭自2019年9月起,与马连洼街道、上地街道、温泉镇、西北旺镇、苏家坨镇、上庄镇联合召开“北部六镇(街道)诉源治理联席会”, 配合街乡开展纠纷及时调处、依法维权指引等工作。
山后人民法庭的实践,是海淀法院人民法庭工作的缩影。截至目前,海淀法院已对接街镇、社区设立7个法官工作站、27个联系点,形成“庭、站、点”三级治理网络,东升、复兴路等人民法庭与辖区司法所建立了固定合作机制,为社区司法工作提供法律支持,“有纠纷上法院”正在向“就近找法官”转变。
我在服务升级最前沿
2021年劳动节前夕,海淀法院中关村人民法庭的干警们迎来了一次特殊的走访:海淀区委书记于军深入人民法庭检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并对干警致以节日慰问。
在检查中,于军书记对中关村人民法庭积极探索互联网审判新模式的做法表示肯定,提出希望继续发挥海淀科技创新资源聚集优势,丰富网上云庭审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中关村法庭做了哪些工作,才能配得上这张北京创新高地的“金名片”?
作为海淀法院最年轻的人民法庭之一,成立于2013年4月的中关村人民法庭曾是全国第一家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派出法庭。自此以后,敢为人先就被写入了这个基层法庭的基因里。
2017年4月,一场在中关村软件园巡回开庭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合同纠纷案,邀请了技术调查官出庭参与庭审,在全国基层法院首开先河。而早在2017年8月,中关村人民法庭已经尝试利用远程视频进行开庭,语音录入、电子签名、在线证据勘验,这在当时还是无章可循的新锐尝试。经测算,从庭前会议、开庭到宣判,六起“串案”一揽子开庭解决共用时45分钟。
在中关村人民法庭,创新不仅带动审判流程升级,更推动司法质量提升。在这里一锤定音的,有全国首例“被遗忘权”案,有北京市首个名誉权诉讼禁令案,更有多起案件入选中国法院年度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这样的专业创新之火,在海淀法院人民法庭工作中早成燎原之势。在上地人民法庭,干警们始终秉持“全国首家专门审理商事案件的派出法庭”的初心使命,力促电子送达、地址承诺等机制落地升级。在温泉人民法庭,“全流程无纸化诉讼试点”带来悄无声息的变革,该庭更成为为北京市首个进行管辖权异议电子卷宗“一键上诉”的试点庭室。而在四季青等人民法庭,相关试点将法官电子签名直接嵌入审判流程中生成的电子文书,进一步完善了无纸化办公流畅性……随着商事、少年审判专业化法庭设立完善,人民法庭牵引群众司法体验升级,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为群众办事不停歇
在“八小时”之外,四季青人民法庭法官董琳雪有份“兼职”。每天晚上,她和审判团队的法官助理都会关注辖区魏北社区的工作微信群,了解工作需求,指导规范出具人民调解协议。原来,魏北社区回迁安置项目原是北京市惠民工程,但也不免受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阻碍,在街道司法所提出需求后,四季青法庭迅速响应,形成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立案与受理—法院出具调解书”的 “一日式工作模式”。
司法确认一日办结,只是四季青人民法庭干警司法为民、勤恳付出的一个侧面。人民法庭工作不止是调处家长里短,更关系着市域治理的方方面面。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四季青人民法庭通过组织现场勘查、召开协调会、研究和解方案等方式,以促成和解方式化解了锦绣大地物流港业态调整中业主与商铺的纠纷,案件获评北京市高院“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提供司法保障优秀案例。
在辖区镇集体经济产权改革工作中,四季青人民法庭提前介入、积极走访,针对个人量化份额的性质认定、金额转化、继承析产等诸多问题预先研判化解,最终这项涉及金额85.2亿元,涉及人员6.78万的改革工作仅有11件纠纷进入诉讼程序,潜在纠纷得到有效解决。
近年来,四季青人民法庭获评海淀区三八红旗集体、海淀区“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2019年,更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评为“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看似不起眼党的小法庭,却为社会治理大格局做出了“八方点赞”的大贡献。
2021年4月,一场对于人民法庭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在海淀法院召开。在这场“诉源治理暨人民法庭工作推进会”上,海淀法院提出了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的具体思路, 人民法庭工作将被纳入“双主动,多联动”2+N联动联治诉源治理工作机制。聚焦区域发展和民生保障,海淀法院人民法庭的后续故事,未来依旧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