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海淀

原被告均为年逾六旬聋哑人 北京海淀法院请来手语老师现场翻译

本站发表时间:[2023-09-28]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董振杰 通讯员 孙佳韵 李文凤
  “请您拍拍原告,提示她看手语翻译老师”,“请手语翻译老师让被告确认一下原告提交的这份证据截图的真实性”,“李法官,原告和被告之间对两次借款事实有争议……”看到这些描述,想必你也猜到了,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的原、被告均为聋哑人,原告凭借被告出具的借条向被告催还借款。为了顺利完成这场特殊的庭审,北京海淀法院首先选择“忙”在了前头。
  开庭前,海淀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接到了来自上地人民法庭的电话,在法官助理的描述中,案件的特殊性逐渐显现:双方当事人均为60岁以上残疾老人,具有听说障碍,无法接听电话,听不到司法专邮快递员的敲门声,只能通过短信留言等书面方式传递信息,所以单是向其送达开庭传票等诉讼手续就花费了很多周折,庭审中也需要手语翻译老师协助传达法官及当事人双方的话语。经过紧急协调,诉讼服务中心在短时间内顺利安排了手语翻译老师。
  开庭当日的庭审准备期间,手语翻译老师魏丽也同样“忙碌”。
  魏老师来到现场后,首先和双方当事人分别进行了基础的手语沟通,以了解双方的基本情况。她表示,手语也像方言一样,具有地域性差异,手语使用者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年龄大小都对其手语能力有极大的影响。
  为了确保庭审顺利开展并准确传达当事人意思表达,每个手语翻译者需要熟悉原、被告的手语表达方式。在完成一对一的沟通过后,魏老师随即发现,被告一方有较强的调解意愿,但因年龄大,情绪也比较激动,需作为庭审中的重点沟通对象,魏老师立即将相关情况向主持庭审的李囡法官反馈。
  在手语翻译老师的协助下,法官充分了解了基本案情,针对两次借款事实,被告部分认可,但表示对其余的借款金额和时间因年龄较大、时间较久表示记忆不清。法官经多次观察,发现原告在现场不断打手语让被告回忆借款情景,便让手语翻译老师赶紧帮忙传达双方的沟通内容,遂得知原告也有调解意愿。得益于对双方心理的充分了解,法官马上知道该“怎么忙”了:她耐心地告知原告将其持有的借条原件、微信截图等证据向被告出示,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案件争议点向双方多次释明。最终,被告回忆起了借款的情景、时间和金额,对借款事实全部予以认可,双方经过法庭的几轮沟通后确定了调解金额,被告当场履行支付了和解金。
  (文中原被告均系化名)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