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密云

密云公安分局东邵渠派出所深入辖区开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

本站发表时间:[2020-08-21] 来源:平安密云微信公众号 作者:
  为全面提高辖区居民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遏制电诈案件高发,近日,分局东邵渠派出所深入辖区积极开展反诈宣传活动。
  8月以来,东邵渠派出所组织全体民警深入村、企业、机关单位,向辖区群众开展“点对点”反诈知识宣传。
  活动中,民警摆放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展板,发放安全防范宣传材料,利用村广播滚动播放反诈宣传提示,现场咨询、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向群众广泛宣传电信网络诈骗预防知识。同时针对当前群众遇到的短信诈骗、网络交易平台诈骗、信用卡涉嫌恶意透支及冒充公检法诈骗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向群众讲解相关案件的作案特点、犯罪分子的惯用手法和作案方式,以及识别方式和防范技巧,提醒群众要提高防范意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遇到诈骗要及时报警。期间,发放宣传材料3万份,摆放宣传展板60块。
  在这里密云警方总结了
  一些的诈骗手法及防范知识
  请大家提高警惕
  别落入骗子的陷阱之中
  请查收
  冒充“公检法”诈骗
  冒充公检法诈骗一般是冒充公安、检察院或者法官等以涉嫌违法犯罪为理由,要求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骗子为了体现真实性,甚至还会制作假的通缉令,以达到其操控被害人的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老套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升级”到新版本,骗子以事主涉嫌违法贩卖医疗物资为由,一步步实施诈骗。
  第一步:冒充疾控中心告知贩卖防疫物资
  犯罪嫌疑人自称是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称事主有在网上贩卖口罩等防疫物资的违法犯罪情况。
  第二步:报出事主身份信息转接公安部门
  当事主否认后,犯罪嫌疑人报出事主的身份信息,询问是否真实,随即称事主可能由于身份信息泄露,被他人利用,将协助事主转接到公安部门处理。
  第三步:变换身份对事主进行深度洗脑
  冒充民警的犯罪嫌疑人告知事主身份信息被他人违法使用涉及刑事案件,需要配合调查,并不断变换身份对事主进行深度洗脑,冒充检察官、公证处工作人员让事主相信自己涉嫌犯罪,要求事主按照提示在电脑上操作。
  第四步:要求事主转账到“安全账户”
  要求事主进行转账汇款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或者骗取银行卡密码和短信验证码, 盗刷资金,诈骗得手。
  防范须知
  接到自称疾控中心、公检法等部门来电,被告知存在违法行为时请务必提高警惕!
  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务必保护好,不要向他人泄露!
  如果发现被骗,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北京反诈中心将立即介入,最大限度挽回损失。同时及时到派出所制作笔录,配合警方开展工作。
  刷单诈骗
  “网络兼职轻松又挣钱,无门槛、无押金……”在网上搜索“网络兼职”,类似的广告铺天盖地,但殊不知其中的陷阱也比比皆是。
  近年来,宅在家的学生已成为网络刷单被诈骗的重灾区,个别贪图小便宜的学生被骗子一步一步诱导进入连环圈套,直到被骗光了才恍然大悟。接下来,警方就带你深度解读刷单的黑产内幕。
  刷单是怎么来的?
  所谓“刷单”,就是卖家雇佣“刷客”扮演顾客,用虚假的购物方式,帮助卖家提高商品销量和信用度的数据,并且填写虚假好评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商家可以在电商平台中因为销量数据高而占据较高的搜索排名,且可以通过刷出来的好评率获得潜在购买者的信任。
  然而,不少黑产从业者也悄悄盯上了这块领域,他们用高额回报作为诱饵,借鉴真实刷单的工作流程进行诈骗。
  刷单广告通常出现在哪?
  微信/QQ群、QQ邮箱、短信。
  好友推荐,一传十、十传百。
  刷单诈骗目标人群
  刷单诈骗目标人群主要分为三种:
  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
  受教育程度不高、工资较低的社会青年。
  没有工作、在家待业的人群。
  这三种人群收入较低、闲暇时间较多,遇到能刷单赚零花钱的机会,往往不愿错过,很容易中招。
  刷单诈骗套路分析
  设置诱饵 
  骗子往往以“轻松高薪”做诱饵,声称刷单后在5至10分钟即可返还本金和至少5%的佣金,动动手指挣大钱,承诺佣金和垫资成正比。
  骗取信任 
  骗子会提供所谓的公司备案信息给受害人查询,或提供伪造的营业执照;发送合同让受害人签字,伪造后台交易记录打消受害者疑虑。
  先返小利 
  骗子先让受害人练习刷单,购买低价商品,购买成功后会迅速将本金和佣金返还,让刷单者放松警惕。
  与此同时,客服会试探询问刷单者银行卡或支付宝等有多少流动现金,以便后续实施诈骗。
  再挖大坑 
  骗子让受害人尝到甜头后,会放出“刷大单返大利”的诱饵引诱受害者上钩。
  接下来的一次刷单任务往往包含多重陷阱,还可能会制造一个虚假的发单系统,称完成一次任务即可返还本金和佣金。
  然而一次任务包含多个订单,所有订单完成才能返还本金和佣金。
  最后以系统卡单、转账延迟、账户冻结等为由,要求受害人重新支付某些订单来激活继续骗钱,受害者一旦意识到受骗,骗子便立马将其拉黑消失。
  防范须知
  “网上刷单”行为本身已经具有违法性。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现行法的条款进行了完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虚假宣传的具体内容,即“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进行刷单、发布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内容”;“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在网上兼职时,一定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支付账号、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等相关信息,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任何要求垫资的兼职和刷单都是诈骗,不要有“贪图小便宜”、“轻轻松松赚大钱”的心理,不要轻信所谓的高额回报,不要轻易点击陌生链接,找兼职工作要到正规的招聘、中介平台或公司签订详实的劳务合同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遭遇诈骗要及时报警并将对方的电话号码QQ、微信、聊天记录等留存提交给警方以便警方破案。
  网贷诈骗
  疫情发展至今, 部分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急需资金周转,部分人群赋闲在家收入减少,房贷、车贷、信用卡等还款压力重重,给诈骗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网络借贷诈骗案件频发。
  小编对此类诈骗案件过程进行了还原
  第一步:锁定目标对象,准备施诈
  首先,骗子通过不法途径获取用户信息,通常会打电话询问用户是否有贷款需求,一旦发现用户有意向,便将其锁定为目标对象,添加微信/QQ为进一步施诈做准备。
  第二步:针对信用情况“背调”,评估登记
  对目标对象进行信贷情况摸底,比如:是否申请过信用卡/网贷、是否有逾期行为、是否缴纳过社保等,目的就是为了评估目标对象的“肥瘦”。
  第三步:安装下载贷款APP,“请君入瓮”
  引导用户安装指定贷款APP并推广会员充值服务:会员等级越高,享有的权益越多。比如:中级会员每天仅可提现一次,且有金额限制;高级会员提现次数及金额均无限制。用户通常为了后期用钱提现方便而选择充值成为会员。
  第四步:提现遇连环套路,每一环节都有剧本
  提现则没那么简单,有连环 “关卡”等待解锁。承诺放款是假,诱导连续充值是真。
  比如用户遇到的连环套路:
  “银行账户与本人信息不符” 修改信息,需要交纳“验证费” 。
  用户一次缴费后,系统提示“风控部门未审核通过”账户解冻要继续缴费验证还款能力。
  用户二次缴费后,以用户“综合信用评分不足”为由要求继续缴费。
  如果用户继续缴费,可能还有其他各种理由等着拒绝每次缴费金额由借贷总额决定,从几个月流水到借贷总额的10%-30%不等。部分团伙还会给用户发送指定的申贷包装资料,加收贷款包装费。
  通过对此类诈骗案件过程的还原
  小编分析和总结出以下重点
  1、受害者是如何被骗子“找到”的?
  通过对多起类似案件发分析发现,被骗用户大多在众多贷款平台有过申贷记录,个人信息很可能早已被泄露。
  2、放贷过程有可疑漏洞, 你发现了吗?
  通常正规金融机构在放贷过程中不会以提现银行账号征信不足、流水不足等为由, 要求向指定账户转账。且如果用户缴费时收款方是个人账户,则平台正规性更加存疑,很可能是骗子公司。
  3、历史聊天记录都消失?真不是巧合!
  受害者在与贷款平台里的客服聊天时,每次进入聊天界面都会刷新,历史聊天记录消失。结合博彩平台案例溯源经验来看,这种情况应该是接入了网页形式的第三方客服系统,所以重新加载都会自动刷新。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应用的开发难度和成本 一方面提高了用户保留证据的难度。
  4、骗子的诈骗思路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以前:骗子往往抓住用户急于用钱的心理,骗取手续费。现在:先让你申贷成功,在提现的过程中设置陷阱,诱导用户连环支付。
  防范须知
  切勿轻信各类电话、网络渠道的贷款广告办理贷款业务要选择正规金融平台。
  正规贷款业务办理一般不需要提前缴纳任何费用,不存在刷流水、交服务费的说法,切勿轻信及盲目转账。
  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号、账号、验证码等重要个人信息,绝不轻易透露。
  如不幸上当受骗,应保留证据、及时止损并及时报警。
  虚假购物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假网站、社交媒体发布虚假信息,以低价为诱饵,吸引受害人上钩完成付款或提供货物,致使自己的钱财受损失。近期,虚假购物诈骗中假卖口罩及防疫物资案频发,骗子通过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媒介群大肆宣传有口罩等防疫物资出售,但需要一次性购买千个以上,散单不接,且先付定金,再引导多转款,最后拉黑或不再回复。
  虚假购物诈骗中假卖口罩案多发
  诈骗手法主要有两种
  群众本意是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口罩,骗子却以优惠或快速发货等理由引导到微信、支付宝等私下付款,脱离平台约束,然后玩起收款拉黑或不回复的把戏。
  骗子通过朋友圈混进微信群里,大肆宣传有口罩出售,但需要一次性购买千个以上,散单不接,且先付定金,再引导多转款,最后拉黑或不再回复。
  防范须知
  选择正规的网络购物平台进行交易。切记,诱饵再大绝不脱离平台交易,拒绝所有私下付款,严格遵守平台交易流程。
  朋友圈、微信群等媒介群中的广告宣传要谨慎,微商销售缺乏平台约束,不轻信,不尝试。
  切莫贪图便宜,特别是在网络购物中发现一些货物商品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丁彧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