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为体,碧水为魂,他们扎根在北京密云水库库北山区,审判业务上他们是专业“道交法庭”,党建课堂上他们锐意进取打造特色品牌,司法为民上他们传承着先进法庭的基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法庭。
道交审判的“快车道”
太师屯法庭辖区地貌山区居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交通十分落后。在那个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老法庭人抱着沉甸甸的卷宗材料,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奔波于各个山区村镇,将公平正义播撒四方。
如今,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法庭地处交通要塞,辖区交通事故多发,太师屯法庭聚集着四个道交审判专业法官团队,强力打造专业“道交法庭”。
“交通事故案件有特殊性,证据比较多,但是案情不复杂,我们用要素式审判、表格式判决、建立直赔机制,就是把道交审判整体提速,进入快车道。”太师屯法庭副庭长孟娜介绍。
在道交案件审理中,全面推行要素式审判模式,大规模适用线上庭审、当庭宣判、表格式判决,庭审时间平均缩短为40分钟。调解书及判决书主文中直接载明获赔方银行账号,涉保险公司案件实现了直赔率100%,直赔金额达700余万元。
党建品牌的“创造营”
“头脑风暴”工作法是太师屯法庭干警经常聚在一起想点子的方法,利用午餐时间、下乡办案时间,一个个党建品牌在头脑风暴中应运而生。
“廉政教育家属帮”品牌,以“三不两直”“背对背”“两发布两收集三过问”方式进行家访,引导干警家属当好 “廉内助”。
“餐桌旁的庭务会”品牌,利用早餐时间节点进行集体学习,在全庭营造浓厚的学党史、悟理论氛围环境。
“今天大家给我办这个政治生日,我的心是热乎的。”太师屯法庭干警马宏新收到政治生日贺卡说道,“我入党30年,在太师屯法庭当法警14年零事故,大家问起我是怎么做到的,就是听党话、跟党走”。
司法为民的“排头兵”
太师屯法庭曾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是北京市人民满意政法单位、北京市“十佳”人民法庭,是一个有着先进基因的优秀法庭。
“我们就是要比别的法庭快一步,我们就是要办出我们太师屯法庭的特色”,这是太师屯法庭庭长马振军经常说的一句话,庭长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使得刚刚组建三个月的新太师屯法庭人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今年3月以来,通过“公众开放日”“三团下乡”“法官包村”、对接12368诉讼服务热线需求等,与辖区镇党委政府座谈6次、响应12368诉讼服务热线10次、参与“三团下乡”下乡走访活动6次,与辖区6家派出所签订《关于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处置办法》,积极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2份,实现反家庭暴力协作机制全覆盖。大力推广网上立案、网上送达、网上开庭等“指尖诉讼”,网上立案率已达80%。
晚8点半,张俊杰法官通过“云法庭”连线原告陈某与被告赵某进行视频调解。经过法官一个多小时视频面对面的调解沟通,原被告双方于晚10时许达成离婚调解协议,一起离婚案就此顺利办结。原被告双方均十分感谢法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法官,这周的庭审我赶不过来了,家里就我一人种地,这正是春耕时节,庄稼不等人啊!”鲁跃晗法官说,“没事,我们去您村里大队谈吧!”王某今年73岁,因正忙于翻土、施肥等春耕生产,法官到原告所在村委会了解案情、开展调解、送达文书等,不负春耕不负民。
太师屯法庭开展订单式普法、巡回普法、大集普法、节日普法、校园普法五大普法样态,推行值班法庭、假日法庭、预约法庭、夜间法庭、巡回法庭、农忙法庭 “六大特色法庭”,努力解决外地打工、忙于农事等当事人的诉讼难题,将诉讼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及当事人家中,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