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也对司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石景山法院积极探索“四个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新举措、新方法,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为牵引,大力提升审判质效,一季度该院结收比达66.98%,居全市法院前列,商事案件平均实际审理天数、平均执行时间指数均低于全市平均指标水平。以审判质效提升引领优化营商环境司法服务,及时作为,帮助企业化解燃眉之急,主动担当,协助市场主体应对困境,寻求持续健康发展之道。
一是“互联网+审判”与打通企业司法救济途径相结合。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工作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两不误、齐推进”,为驻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石景山法院充分利用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及ODR在线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加强与涉诉企业沟通联络,支持指导企业自主化解疫情期间劳动争议、买卖合同、房屋租赁等纠纷;通过在线调解、网上立案、电子送达、网上阅卷、云端证据交换、远程视频开庭等方式,积极推进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及时高效解决争议较大纠纷,多渠道打通涉诉企业司法救济途径,保障审判工作不停摆。
二是审判能力现代化与涉疫情矛盾纠纷化解相结合。积极转变商事审判理念与审判思路,针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的企业提出解除的保全申请,创新表单式要素谈话模板,建立审查、解除保全措施快速办理绿色通道,及时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资金需求;针对疫区企业停产停工、现金流紧张、无力给付工程款等情况,既尊重证据、又讲求情理,坚持调解优先,切实减轻疫情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实现案件办理的法律效果与保障企业发展的社会效果相统一。定期对受疫情影响企业潜在纠纷进行深入排查,充分利用疫情领导小组会商会机制强化立审执及审判管理等各部门协调联动,为高效研判、化解企业矛盾纠纷提供“一条龙”司法服务,同时有效预判与管控疫情期间涉驻区企业相关纠纷立审执收结案进度,实现疫情防控下优化营商环境司法服务与审判管理更精准、更科学、更高效。
三是能动司法、前瞻调研与促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相结合。以公共卫生安全与管理领域为切入点,利用司法大数据分析,以涉“非典”“中东呼吸综合症”案件情况和处理机制为调研参照样本,前瞻性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事审判工作和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总结、提炼疫情防控期间合同类纠纷、企业纠纷审判思路,拟定涉疫企业纠纷工作预案,为统一涉疫案件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奠定良好法治基础。依托区金融风险防控专班定期通报协商制度,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与提升商事审判质效、规范破产案件办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围绕影响企业经营风险和涉疫情法律适用问题开展调研,梳理形成《疫情期间防范化解类金融案件风险的工作方法》,助力企业提升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及应对能力;在充分把握区情院情基础上,聚焦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着力破解短板弱项,研究制定《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计划》,明确任务目标、责任部门,进一步提升法院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实效性。
四是订单式司法服务与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相结合。疫情期间,石景山法院积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一方面与区工商联、国资委、司法局等行政机关联合为驻区文创、高新技术和金融企业及律所等开展线上“京法巡回讲堂”座谈活动、微博直播“法官在线课堂”、法律适用问题业务研讨“云沙龙”等活动,充分解读疫情防控期间司法审判理念与政策,剖析涉疫情企业经营风险与典型案例,为规范、指导企业依法有序复工复产提供定制化、订单式司法服务。另一方面,主动调研、精准聚焦企业复产复工期间商事纠纷预防与法律风险防范,利用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制作、发布案例分析文章、普法短剧、微视频等新媒体作品,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今后,石景山法院将以深入优化营商环境为契机,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加强制度规范落实、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提升审判质效,以实际行动落实责任和担当,为优化首都营商环境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石景山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