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聚焦提升‘学干说写’四种能力,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接续奋斗中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华列兵
2021年10月8日至9日,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在市局党校举办法制系统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班,北京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华列兵出席研讨交流会,并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实践经历和切身感受,深入浅出地就公安法制民警能力建设与培训学员们进行了座谈交流。
首都公安法制工作根基深厚,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承;首都公安法制队伍人才辈出,成长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和领导干部。走进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开启法治公安建设新征程,首都公安法制人如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赓续荣光、接续奋斗,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首都公安法制系统的新任领导干部,要聚焦提升“学干说写”四种能力,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才能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聚焦“学”
着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工作方法。凡成大事者,都善于学习、善于终身学习。法制民警要做一名“乐学者”,始终把增强学习本领置于首位,练就担当新时代使命任务的过硬能力素质。
一是学理论
法治的核心本质是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首都无小事、事事连政治,一些看似普通的小事件、小案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舆情。因此,做好首都公安法制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公安执法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牢记“小案”“小事”里有政治,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执法工作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还要学习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守纪律讲规矩,坚决肃清流毒影响,严格党内政治监督、法纪监督,始终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二是学法律
近几年,中国法治建设发展突飞猛进,修改和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一些法理学的概念、定义都在发生变化,这说明我们对法律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是在用中国话语体系来阐述中国法治理论、法治道路和法治制度,既不是大陆法系也不是英美法系,我理解是新时代的中华法系,里面蕴含了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赋予了中华法治文明新内涵。作为首都公安法制人尤其是法制领导干部,不能局限于学习法律审核的事务性知识,还有努力学习浩如烟海的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学习好领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掌握“十一个坚持”的精髓要义,规范执法监督制约,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三是学管理
“构建系统的执法管理体系”是中央两办意见提出的深化执法规范化“五大体系”建设之一。法制部门是执法管理的主管部门,法制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要学业务、懂业务,更要学管理、会管理,思考如何从执法管理的角度出发,将所在单位执法工作管好、管到位。比如执法质量考评特别是北京公安执法考评工作,始终坚持“大考评”理念,覆盖了全部执法工作,充分发挥了法制部门在执法办案中的指挥、督促、推动和倒逼作用,这就是一种有效的执法管理方法。法制民警不能仅盯着个案办理,要强化系统观念,加强对执法能力、执法制度、执法活动等全周期、全过程、全要素管理,这样才能推动执法质效的总体提升。
四是学实践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最好的教材。法制干部要在吃透上级关于公安执法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解这些年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历程、要求、标准和重点项目推进情况,以及以深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工作机制为核心的首都法治公安建设的各项工作经验,从前人的实践中领会抓工作、抓创新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同时,作为新时代首都公安法制队伍的一份子,我们处在公安执法领域的最前沿,会面对很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有时甚至会成为全国办理此类案件的“第一人”,成为某项公安执法改革的“首创者”。这又要求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胸怀大历史观,勇于并善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执法规范化建设这场接力跑中,跑好我们这一棒,为下一棒跑出一个好成绩。总之,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要在实践中学出心得、学出乐趣、学出担当。
聚焦“干”
着力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干事创业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动手能干、干则能成,是法制民警的安身立业之本。那么法制民警怎么“干”,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践行初心使命,从容应对复杂情况,肩负起突破重点、全面加快法治公安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一是围绕中心干
法制部门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贯彻落实党委意图,与党委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从党委的角度和视野去思考和谋划,在大局中切实找准定位、把好方向,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善用法治智慧,全力以赴为全局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提供专业及时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让党委各项决策部署依法落到实处、落出效果。同时,还要提升政治站位和业务站位,把法制工作主动融入大局,善于借用党委的决定、决策和中心重点工作,促进法制工作与其他工作协同发展,并推动法制重点工作成为党委中心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是统筹兼顾干
随着法治公安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制部门的职能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政策法规研究和案件法律审核,到办理国家赔偿、行政复议诉讼、内部执法监督,再到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组织、规划、协调、推动,近年来又新增了案管、案审、信访、“放管服”改革、接诉即办等职责,还承担着大量公安改革的任务,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这么多的工作,要强化统筹协调,不要光盯着某一样工作,每项工作的内容和要求都要清楚。同时,机构改革之后,法制部门人数增多了,这么多人在一起工作,一定要理顺内部关系,班子要团结,队伍要团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和积极性,用人之长,不断为事业发展凝聚人心、增添力量。
三是有抓手地干
工作千头万绪,什么都想抓,什么都去抓,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可能是什么都抓了,反而什么都抓不好。所以干工作必须找准载体和抓手,才能达到纲举目张、掌控全局,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工作机制、侦审一体化改革、执法工作考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深化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抓手”。同时,“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完成时。不同阶段,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所以“抓手”也在不断变化。法制领导干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找出推动工作的最佳抓手,实行项目化管理,最大化牵动各个警种都参与其中,并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同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四是不一般地干
任何工作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地干跟不普通、不平常地干是不一样的。我们干工作就要不一般地干。把工作当作事业,带着情怀干,干出特色、干出亮点。热爱,是解决能力不足、条件不好的最佳路径。带着热爱去工作,就会主动谋划,主动出手,扑下身子全心全意地去学习去研究,创造性开展工作,在不同时期寻找到新的增长点,而不是被动地应付工作。英雄杨根思有这样三句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法制民警要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不相信”精神,努力拼搏,攻坚克难,再平凡的岗位也会干得精彩,干出不一般。
聚焦“说”
着力提升指导培训能力
说”是法制民警的基本功。法制部门是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统筹推动部门,在很多工作上都要用到“说”。比如部署推进规范化建设重点项目、指导督促基层开展执法工作、介入指导案件办理、组织案件研究会商、开展监督检查并通报执法问题、为一线民警培训讲课、行政诉讼案件出庭应诉、信访接待中的释法说理,法制案审部门也将“案件汇报能力”作为七项基本能力之一,等等。法制民警要重视对“说”的能力培养,珍惜每次说话的机会,把每次发言都作为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展示风采的机会。同时“说”也是解决问题、争取支持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说”就是“表达”,“表”是过程,“达”是目的。说得好,表达得好,很多问题就会解决得好;反之,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会雪上加霜。所以,法制民警不仅要干得好、还要说得好,要不一般地干、也要不一般地说。
怎么才能不一般地说呢?
1
要抓住一条清晰的主线,抽丝剥茧,层层入理,逻辑清楚
2
要从受众的角度设计好说的内容和方式,增进认同、引发共鸣
3
要说得有特点,有较强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
就是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被人信服接受
工作中,还要把握好两方面的表达:
做好新闻口径法律审核
在突发敏感案事件舆情处置工作中,统一口径、对外发声至关重要。法制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围绕依法处理工作,在全面查清事实、准确认定性质、依法恰当给予行政处罚和采取强制措施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新闻宣传部门对新闻口径进行法律审核,把握关键环节,说清关键事实,做到措辞严谨、详略得当、有理有据,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智慧处理敏感问题,确保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讲好首都法治公安故事
近年来,法制部门全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对外宣传,先后推介了一系列法治公安建设“北京经验”“北京模式”,充分展示了首都公安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要增强吸引力,坚持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从社会关心、百姓关切的具体问题或事情入手,采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便于理解的方式讲好法治公安故事,让老百姓既“听到”又“听懂”,使法治宣传深入人心。要把握规律性,与工作开展同步谋划宣传该怎么搞,养成“工作—宣传”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宣传报道的标题和关键词,具有统领全篇、提示主旨的意义,一定要提炼好、要吸引人,从大形势大背景以及受众角度来把握。要讲究时效性,不适合的时候非得说,适合的时候没准备好、说不出来,都很难形成及时有效的宣传效果。只有在适当时间、适当环境下的宣传报道以及后续不断的挖掘跟进,才能够达到深入、持续宣传我们工作的良好效果。
聚焦“写”
着力提升调查研究能力
“写”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法制部门指导和服务基层的工作多,一靠说、二靠写,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跑到基层去说一遍,很多事情终究要落在纸面上,形成具体的工作意见进行通报部署。同时法制民警还肩负着执法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定、法律应用研究等职责,更是离不开“写”。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写”比“说”更重要。写材料是个苦差事,平时工作中有很多写材料的机会,有的同志往往会往后躲、往后缩,有些同志认为自己40多岁了,年龄大了,写不好了。写不在于年龄大小,人生处处是起点,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什么时候开始对于自己都是提升。
“写”
究竟有多重要
怎样才能写好呢
“写”是一个从学习积累到感悟应用的思辨过程
写既是输出、也是输入,要勤于学、善于悟,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上级的精神及各项部署要求,正确领会、贯彻、运用好上级机关意图。要熟悉部门职能职责,要见缝插针地从书籍、报刊、网络、微信朋友圈等途径吸收有特点、有价值、有启示的文章信息,不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做到厚积薄发、融会贯通,才能写好文章。写可以体现凸显出一个人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以及办事、参谋、创新的能力。
“写”是一个归纳梳理、不断调动自身潜力的思辨过程
写是思考能力的外化,深度思考才能深度写作。不动笔、不形成文字,仅停留在思考层面,潜力根本调动不出来。最近看到过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为什么写日记的蒋介石干不过写文章的毛泽东》,说的是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喜欢写,不过两个人喜欢的体裁不一样。毛泽东喜欢写文章,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革命任务,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围绕现实问题的深度分析,力求解决现实问题,如同革命阶段的指路明灯,照亮前进方向,细细品味这个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如何干革命、建立新中国的理论建构过程,展现了毛泽东思想不断发展成熟的轨迹。而蒋介石喜欢天天写日记,在日记里主要记录了所做的事情、心得体会及修养要求,写再多也是量的累加,缺乏系统战略思考。因此,两相对比,从另一个维度也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两方胜负的玄机。
“写”是不一般“干”的再提升再提炼的思辨过程
撰文写作是推动工作的催化剂,如通过调查研究,能够发现问题短板,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通过总结工作,能够提炼经验做法,分析差距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推动创新发展。“写”的过程就是再思考,再分析,再总结,再推进,再提升的过程。法制民警一定要重视“写”、坚持“写”,通过“写”来提升自己从政治的高度分析问题、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从全局的高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严密,眼界更加开阔,谋划更加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