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太感谢你们了,钱款已按期收到,解决了农民工的大问题,可以安心过个好年了!”岁末年初,解某等农民工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告知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顺义法院)立案庭法官刘佳佳这个好消息,历时数月的农民工讨薪案终于圆满告一段落。
2024年9月初,顺义法院接收了一批案子,案件的一些关键词触动着顺义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杨冰的神经——“51件”“大型工程项目”“农民工”“讨薪”。
杨冰迅速上报并召集立案庭民事组法官及法官助理集体阅卷,由各法官团队分工联系双方当事人,明晰案件基本情况。
经过与原被告的多次沟通,法官们逐一梳理案件线索,厘清了公司招聘农民工的始末:案涉一大型工程建筑的外墙装饰装修项目由某城建公司总包,该公司将工程分包于某建设公司;某建设公司又将部分劳务分包于某劳务公司,某劳务公司随即安排项目负责人罗某招聘了51名工人负责建筑外墙装饰,解某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分包后的某劳务公司拒绝给工人发放工资,此前某建设公司作为分包单位已在劳动监察大队的调解下代发了部分工资,现仍拖欠51名农民工40余万工资。
由于农民工法律维权意识较为薄弱,他们难以明确招工对象,同时某建设公司和某劳务公司也并未对此给出明确解决方案。杨冰在与劳动者进行沟通时发现,51名农民工的51个案子貌似千头万绪,但核心矛盾是一致的。
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杨冰提出在该批案件中选取示范型案例先行调解裁判,一方面能够发挥合议庭群策群力的效能,打造精品裁判,另一方面能够以该示范性诉讼结果为“风向标”,让双方当事人“心里有底”,提高后续调解效率,有力保护农民工群体利益,为后续其他案子“一揽子”开展调解和审判工作打下基础。这一想法得到了一致支持。
经过确认,劳动者们表示其牵头人为班组长解某,以杨冰为审判长、徐四林、刘佳佳为审判员的“解某案”合议庭迅速建立起来,并由刘佳佳法官负责前期对劳动仲裁委员会、劳动监察大队的证据调取工作,进一步完善案件证据链条。
明确审判思路后,合议庭组织双方围绕涉案工程情况、原告提供劳动情况、给付工资的责任主体等焦点开庭举证质证及法庭辩论。庭审后,合议庭多次与分包单位实际项目负责人沟通释法:“虽然你们公司主张工程已经又分包出去了,但解某他们50多名工人是实打实在你们工地上提供劳务的,无论如何,他们的薪酬不该拖欠。”
经过合议庭法官的多次努力,某建设公司、某劳务公司与解某等51名劳动者最终明确了解决方向,由某建设公司先行代付农民工薪酬,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困难,后续合同关系问题由公司间协调商议,解某等51名农民工的“讨薪”案迎来了峰回路转。
根据示范性诉讼的“一揽子”策略,以“解某”案为牵头,在法院组织调解下,双方就给付51名农民工薪酬的调解方案达成一致意见,某建设公司也依照调解协议,在新年到来前及时足额履行了付款义务。至此,51名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了实质性保障。
图/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