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漷县法庭张伟营法官夜间开庭审理一起涉残疾人权益保障案件。因当事人无法就日间庭审时间达成一致,法官征询各方同意后夜间审理案件并成功实现双方和解,依法及时维护了残疾人的切身权益。
互不相让 调解陷入僵局
本案系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原告是北京市通州区某村村民,自2014年起受雇于本村村委会从事值夜班工作。
2018年6月,原告值班时在由厕所回宿舍的走廊上站立不稳摔倒受伤,导致左腿截肢,后被评定为肢体贰级残疾。因与村委会协商赔偿事宜久久没有结果,原告起诉至通州法院,要求村委会赔偿百万余元。法官与村委会联系,村委会称原告本来就有旧伤,此次受伤系其自身未尽安全注意义务所致,与村委会无关,村委会不应该赔偿。原被告双方互不相让,各自据理力争。
屡次沟通 鉴定人线上出庭
经了解,原告2007年曾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双腿骨折并被确诊为慢性骨髓炎,一直就未好利索。
本案中经鉴定原告旧有伤情与本次摔伤后果存在部分因果关系,且双方对鉴定意见中旧伤参与度的认定等存在重大理解分歧,基于不同的理解,计算出的损失数额相差甚远,局势变得剑拔弩张,双方当事人均向法院申请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
鉴于精力和时间成本,鉴定人原本向法庭申请出具书面说明函以代替出庭,但考虑到鉴定意见的准确适用对本案至关重要,承办法官多次与鉴定人电话沟通,向其阐明出庭质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线庭审方式的优势,成功消解了鉴定人的顾虑,说服其通过在线的方式接受质询。
加班开庭 双方握手言和
因处疫情期间,法官安排庭审时间困难重重,各方向法庭表达了各自的难处,开庭时间几经变更,难以达成一致。承办法官考虑到各方的实际困难,决定夜间开庭,线上审判,尽最大可能为当事人提供诉讼便利。
晚上六点半,张伟营法官敲响法槌,通过“北京云法庭”在线审理本案。庭审中,承办法官准确归纳争议焦点,引导双方围绕原告自身是否存在过错、村委会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原告适用何种赔偿标准、原告所主张的20年残疾辅助器具费是否应得到支持等展开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和法庭辩论,各项诉讼环节有序进行。张法官当场连线鉴定人进行“云质询”,请鉴定人就鉴定意见的形成过程作出说明,经鉴定人的深入解读,厘清了困惑,消除了分歧。
因本案发生在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原告作为残疾人士也应得到社会的关注与照抚,被告村委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具有扶助村内弱势群体的责任。为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维护村内和谐,承办法官加大了调解力度,采用线上“面对面”调解方式,明法析理,耐心劝说,调解方案几经更改,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了双方均满意的调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