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心救助未成年被害人
一间10平米的房子,一张床、一个破旧的柜子、一张摇摇晃晃的桌子,却是欣欣一家五口共同生活的小家。欣欣姊妹是一起猥亵案件的被害人,年幼的她们经历了不应当属于这个年龄的伤害,家庭的贫困更是让这个全是聋哑人的家庭雪上加霜。了解了欣欣的生活状况,通州院检察官通过北京市检察机关与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合作开展的小额爱心救助项目,为欣欣姊妹及时申请了爱心救助款项,送去了检察机关的一份关爱。
当拿到爱心救助款的欣欣父母用频频的鞠躬来表示无声的感谢时,检察官不禁湿润了眼眶。作为司法工作人员,我们办理的不仅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在办案中延伸检察职能,为未成年被害人再多做一点,是我们应当扛起来的责任与担当。
三年来,通州检察院强化未成年人关爱救助工作,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心理疏导、爱心救助十余人次,依托通州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身心康复、生活安置、法律支持等多元综合救助,帮助被害人及其家庭摆脱困境,切实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运用“司法+社会化”救助,让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感受到检察司法温暖。
二、精准帮教涉罪未成年人
“田检察官,我们一家子特别感谢检察院,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小浩。”小浩(化名)母亲哽咽着把写着“守护少年尽心尽力、执法为民尽职尽责”的锦旗送到检察官的手中。
小浩是一名涉罪未成年人,因符合法定条件而被检察机关依法决定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刚刚他完成了六个月的监督考察期,顺利的回归了学校,回到了正常的人生轨道。
曾经的小浩无论对谁,都是一脸的冷漠和桀骜不驯。为了让这个孩子重新步入正轨,检察机关为其悉心制定了考察帮教计划。六个月监督考察期间,在检察官和社工的帮助、指导、督促下,小浩认真照顾生病的母亲,同时积极参加帮教活动,帮助残疾孤寡老人、参与团建活动、学习法律知识。
在帮助他人、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小浩变了,他的脸上笑容越来越多,与他共事的社工夸他的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父母也告诉检察官,小浩懂事了、长大了,学习成绩也提升了,还获得了学校技能比赛二等奖的优秀成绩!小浩的转变让检察官倍感欣慰,依法惩戒与精准帮教相结合,“不抛弃、不放弃”,让涉罪未成年人更好的回归、服务社会,不再误入歧途,是未检工作的核心价值。
三年来,通州区检察院坚持依法惩戒、精准帮教涉罪未成年人,立足未成年跟踪帮教观护制度,为涉罪未成年人建立跟踪帮教档案,跟踪观护10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十余人已重返学校继续深造,数十人已顺利回归社会找到稳定工作,其中还有人员登上领导岗位和获得专业从业资格证。
三、普法教育从孩子抓起
“检察官讲的课太及时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听入迷了!”当听到老师的反馈时,检察官欣慰的笑了。这是一次走进校园的法治讲座,台下坐着几百名刚刚步入高中生涯的年轻脸庞,“同学们,你们了解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吗?”“如果有朋友让你们帮忙斗殴助威,你们会去吗?”“在座的同学们知道什么样的伤情构成轻伤吗?”
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庞面对检察官的“灵魂拷问”,他们在听到法律的解读时会深入思考,在看到典型案例时会热烈讨论,在学习到新的法律知识时会恍然大悟,在理解法律的威严和后果时会严肃静默。在他们的精彩的花季雨季里,法律是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准则。
“普法宣传进校园、保驾护航促成长”,学校代表送上了锦旗,上面的字语不仅仅是感谢,更是对检察机关的鼓舞。检察机关把法治的种子播撒校园,为同学们种下法治的思维,让同学们的成长有“法”相伴。
三年来,通州检察院先后50余次走进校园开展各类法治讲座、模拟法庭、庭审观摩、检察开放日、线上直播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覆盖未成年人群250万余人次,10名法治副校长巡回校园普法覆盖全区120余所大中小学,将法律知识送进校园,努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每一次感谢、每一面锦旗都是人民群众对未检工作的肯定和信任。我们将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对未成年人全面、综合的司法保护,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不仅感受到公平正义,也能感受到司法的温情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