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通州

【我为群众办实事】通州区司法局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本站发表时间:[2021-07-07] 来源:京通司法微信公众号 作者:
  面对群众各种法律需求,通州区司法局开门纳谏,认真梳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事件86件次,建立和完善各种便民利民制度、措施10余项,用实际行动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落到实处。
  开门纳谏听诤言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建议进一步畅通渠道,特别是群众获取法律服务便利程度方面的。”“便民利民举措不一定大,要围绕群众所思所盼开展。”5月20日,一场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在通州区司法局召开,来自人大、政协、企业、律师行业、司法鉴定行业、人民调解对象等多个领域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把大家‘请进来’,就是要开门纳谏,找准哪些是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确保活动落在实处。”副局长李立文介绍说。
  除了“请进来”,通州区司法局还专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建议、意见。
  “围绕促进副中心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我主要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法律服务的提案’”,通州区政协委员卫谦说到,“主要是考虑到通州区司法局能够有效调动全区律师力量,帮助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今年,一共有6位市、区政协委员给我们提了7项提案和建议”,副局长王晨介绍道,“主要涉及基层综合治理、青少年法治教育、村居法律培训、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法治文化和公证服务等,每一项都与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为做好开门纳谏,通州区司法局还积极向兄弟单位征求意见。各方代表的积极反馈,让“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方向也越来越明确。5月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州区司法局共整理出86条办实事清单,并确定了10项优质项目由领导班子重点推进。
  “我为群众办实事,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我们专门成立了督查小组,确保样样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小明介绍。
  截止目前,86条事实清单已经全部完成,多个便民利民措施变成常态化的制度。
  局长“走流程” 简化困难群众援助经济状况证明
  5月19日,一位想申请法律援助的群众谢某被卡在了“资格证明盖章”的关键环节,事情通过几经转折,最终反映至区司法局局长张琴琴处。张琴琴得知后立即要求法援中心了解有关情况,解决群众申请难问题。
  “这位申请人原系本市其他区居民,迁入通州某镇后因再婚子女赡养问题欲申请法律援助,”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敖志国介绍,“由于当事人后迁入通州区,镇政府不了解他的实际经济状况,所以没有在困难证明上盖章。”
  了解到症结之后,法律援助中心和镇政府多方协调,最终镇政府为这位申请人顺利办理经济状况证明等相关材料,区法援中心依法为其提供了法律援助。
  “这种情况多不多?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从制度上解决这类问题。”张琴琴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次部署。
  区法律援助中心旋即开展摸底调研,“目前盖章难的问题在城区街道和个别乡镇仍然存在,虽然涉及申请数量不多,但确实对百姓申请援助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区司法局向各乡镇、街道制发了《关于简化申请法律援助经济状况证明的通知》,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证明事项明确了具体的操作办法,群众盖章难问题的解决,从具体案件走向了长效常治。
  今年以来,通州区法律援助中心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86件,解答群众来电来访咨询10113件次。
通州区法律援助中心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法治地图”正式上线 便民举措落在实处
  “副中心都有哪些法律服务机构?”“可以提供哪些法律服务?”“这家律所是正规律所么?”日前,由通州区司法局主打的“法治地图”正式上线,市民只需要搜索“京通司法”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查询身边的法律服务机构、办事指南和服务信息。
  “‘法治地图’是我局搭建的全新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平台”,副局长李立文介绍说,“通过整合线下资源,更好服务全区百姓。”
  目前,“法治地图”涵盖了区内律师事务所101家、公证处1家、法律援助中心1家、法律服务所1家、司法所17家、鉴定机构1家。市民通过“法治地图”,可以查询距离最近的法律服务机构,名称、地址和具体路线一目了然。“法治地图”中还提供了公示法律服务项目、办事指南、工作流程等,同时收录了最新法律法规,并且具备案例查询功能,同时还为办事人提供指引、进展查询服务,真正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
  畅通行政复议渠道 家门口化解行政争议
  “在家门口就可以咨询行政复议相关的问题,不用再专门跑区里,真是太方便了。”家住通州梨园镇的李先生介绍说。
  今年,李先生因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事情,打算对某政府部门进行行政复议。但如何提起行政复议,难住了李先生。一方面,自己平常没有时间去现场咨询;另一方面,自己也不知道具体的程序。
  “2019年,我们在17个街道乡镇设立了行政复议接待咨询分中心”,区行政复议接待室主任程剑介绍说,“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实现人民群众少跑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通州区的这一做法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今年这一创新做法被吸收进北京市行政复议改革方案中,在全市推广。
  今年以来,区司法局在新设立的5个街道设立了分中心,实现全区街乡镇行政复议接待咨询全覆盖。同时,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持续发力,主动与区市场监管局、区交通支队等群众集中办事较多的部门联合开展试点,在办事大厅等地方设置咨询点位,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引导、第一时间处理,实现矛盾纠纷未诉先办,切实让群众申请复议更加便利和高效。
  今年以来,区司法局累计收到复议申请104件,解答群众咨询300余人次,30余件矛盾纠纷通过接待前调解化解,未进入复议程序,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彰显。
  优化副中心法治营商环境 力促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公司目前遇到了知识产权纠纷,通过这次体检我们要完善相关制度,避免诉讼风险。”“劳动争议是我们中小企业常见的问题,这次体检专业律师对我们的劳动合同进行了把关,提了很好的建议。”6月15日,一场以“携手共进 助力副中心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主题的法治体检活动在通州区开展。
  “中小微企业虽然规模小,但遇到的法律问题一点也不少”,副局长王晨介绍说,“我们搭建中小微企业法律咨询服务平台,就是要将法律服务力量和企业需求串联起来,通过推出“法律体检包”的形式,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上半年,通州区司法局共组建法律服务团队28个,服务民营企业49家,走访企业、协会、商会36个。先后召开座谈会27场次,为企业送去17场法治讲座、对118人次进行了业务培训;同时,为企业提交了15份专业法律体检报告,提出72项建议意见,对25个存在风险点的地方进行了提示;累计化解了12项矛盾纠纷,防范了42个法律风险。
  设置“办证难”窗口 积极破解服务生冷硬
  “潞洲公证处针对我这种情况,安排了专人为我解答疑问,同时为我解答了具体的路径。”前来办事的张先生如是说。
  原来,张先生需办理与继承相关的公证事项,但因涉及面比较广,始终无法提供完整的证明材料。无奈之下,张先生找到了“办证难”窗口,希望公证处帮忙分析症结。
  “设置‘办证难’窗口,是教育整顿工作的成果转化”,北京市潞洲公证处主任翁庆国介绍到,“主要是为群众在办理公证时遇到的难点、堵点、痛点,提供一个良好的‘出口’,让群众办证不白跑,有人管。”
  收到张先生的求助后,公证处第一时间安排专人对接张先生遇到的难题。经过分析,为张先生提供了两套解决方案,最终张先生选择第二套方案,即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张先生对公证处工作非常满意。
  据了解,“办证难”窗口不仅要及时解决群众办证中的“疑难杂症”,同时群众在咨询、办理公证过程中,如遇到的公证人员态度生冷硬、乱收费、超证明范围索要证明材料等问题时,可以直接到“办证难”窗口投诉,相关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反馈。
  “办证难”窗口设立以来,累计处理各类群众办证难题10余件次,群众满意率100%。
北京市潞州公证处“办证难”窗口现场接待群众疑难问题


[供稿单位:通州区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于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