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有力推动解决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北京通州法院推出一系列“便民司法福利”,为老人送上贴心的司法服务大礼包,让老人感受实实在在的司法温度。
壹
上门立案暖民心
通州法院立案庭何琳法官在为86岁的肖大爷办理执行立案时,了解到肖大爷与老伴儿崔大娘申请执行的案件中手续不全,需要补充后再次提交材料。但老人们身体状况不好,再次来法院立案存在诸多困难,且老人难以理解相关规定,存在反复补充仍无法完成立案的可能。立案庭经研究决定为二位老人办理上门立案。第二天,何琳法官驱车20多公里前往老人家中办理立案手续,不到十分钟时间,何琳法官将所有手续准备齐全。
在办理立案的过程中,申请人肖大爷数次哽咽,并感慨:“如果是自己准备材料,不知需要跑多少趟才能立上案。”卧病在床的崔大娘也激动地要起身表示感谢。离开之际,何琳法官还不忘叮嘱二老保重身体、安心生活。
贰
巡回司法确认解民忧
民三庭徐明祺法官团队及立案庭部分干警前往距通州城区近30公里的永乐店司法所开展“一院多所”巡回司法确认,一天共处理纠纷案件38起,涉及案件当事人达2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为5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当事人。
针对老年人群体,他们最发愁的是到法院立案、开庭的舟车劳顿,为打消他们的顾虑,通州法院推出“一院多所”巡回司法确认司法按服务礼包,实现纠纷现场立案、现场调解,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司法服务,把实实在在的司法服务送到老人手中。
叁
巡回审判顺民意
民一庭周婷法官前往通州区永顺镇杨庄小区当事人家中开展巡回审判。该案系申请确定监护人纠纷,申请人高女士诉称其老伴靳先生今年83岁,患脑梗、高血压等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故起诉要求宣告其老伴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并要求担任监护人。开庭前,高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周婷法官沟通,希望法官能考虑其照顾老伴儿的情况,到其家里开展巡回审判。
考虑到高女士已84岁高龄,且需要时刻照顾老伴儿,到法院开庭存在实际困难,周婷法官当即决定,将庭审搬到老人的家中进行公开审理,顺了老人意,暖了老人心。
肆
送法到家解心结
宋庄法庭何杨彪法官依托诉源治理基层共建点,在驻点调解员预约下来到疃里村村民耿某的家中,针对老人的烦心事,何杨彪法官从法律的角度现场开展诉源解纷工作。原来,耿某老伴去世后,家庭成员因老人居住房子的继承问题发生了矛盾。为避免矛盾激化,老人耿某决定立下遗嘱将属于自己的份额进行处理。
但因老人年事已高,且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遗嘱的概念很模糊,何杨彪法官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向老人耐心细致讲解了设立遗嘱的形式、内容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协助老人立下遗嘱,彻底解开了心结。
伍
善意回访有温度
民三庭唐兴华法官亲自前往通州区西集镇某村回访探望当事人孟某。原来老人孟某与侄子签订了《房屋赠与协议》,经通州法院判决确认该协议有效。但时隔一年多,孟某再次诉至通州法院,要求解除《房屋赠与协议》,唐兴华法官在审理中,了解到孟某与侄子共同生活期间,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经过审慎审查,唐兴华法官解除了双方的《房屋赠与协议》。为了确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唐兴华法官积极联系西集镇司法所、村委会等方面,协调各方对孟某老人的生活予以关注。此次回访中,孟某表示现在的生活很好,感谢通州法院的关怀和帮助。
陆
线上执行化难题
执行局法官张涛与法官助理陈黎明在执行案件中遇到80多岁的张老太,张老太称其申请执行不为要钱,只为见子女一面。经了解,张老太目前独居,日常生活由保姆照顾,之前张老太因住房问题与子女产生矛盾,很长时间没有见面,张老太想通过申请执行的方式见见子女。法官助理陈黎明了解后立即与四个子女联系,但除了小女儿能到场见面,其他子女均无法到场。
陈黎明想到通过微信视频开展一次线上亲情见面会,满足老人的心愿,最终在陈黎明见证下,线上见面解决了老人的“大难题”。
柒
司法调研应民呼
针对农村地区“以老养老”类赡养纠纷案件不断增加,通州法院马驹桥法庭积极展开司法调研,对案件特点、案件成因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在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召开新闻通报会,发布农村“以老养老”类赡养纠纷案件的调研成果,并作出法官提示。通州法院通过新闻通报会的形式,针对社会关注、百姓呼吁的此类司法问题给予积极回应,为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贡献司法智慧。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州法院通过开展系列司法为民活动,为广大老年人送上丰富多彩的司法服务大礼包,同时也送上了通法人特别的司法关怀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