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诱惑便误入歧途。当前我国犯罪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历来重视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工作,自2011年专门设立未检部门以来,在严格贯彻“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方针、依法惩治涉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积极依托司法办案,创新打造了“一二三”工作法,切实推动未检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实现辖区涉未犯罪案件连续多年呈下降态势。该院未检部门先后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未检工作多次登上报纸和荧屏,成为了一项极具特色的司法品牌。该院的主要做法是:
突出强调“一个理念”,让异地未成年人更具公平感。
由于北京外来人口比例较高,该院所办理案件中80%以上的未成年人来自异地。为促进平等适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西城检察院注重双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将“无差别化”理念贯穿司法办案始终。一是搭建“无差别化”考察帮教平台。于2012年成立北京市首家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帮教中心——“新起点实践中心”,由爱心企业北京明苑集团为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提供食宿、工作和考察帮教场所。同时,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慈善基金会“天使之家”、大栅栏三井社区“成长加油站”等10余家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将社会力量引入诉讼各个环节,全程性为涉罪未成年人进行专业帮教、开展心理疏导和提供职业参考等,实现对京籍、非京籍未成年人权益平等保护。现已有3人在“新起点实践中心”完成考察帮教,均已顺利回归社会且无再犯罪情况发生。二是开展“无差别化”羁押必要性审查。积极延伸“新起点实践中心”功能,对因缺乏监管等客观条件而无法实施非羁押措施的未成年人,尤其是非京籍未成年人,由中心负责人担任“临时监管人”,为其平等实现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措施提供可能,涉罪未成年人审前羁押比例自2011年至2018年降低了约18个百分点。三是建立“无差别化”社会调查机制。委托北师大社会学教授作为社会调查员,对涉罪未成年人同步开展“无差别”“全覆盖”的社会调查工作,特别是对非京籍未成年人,坚持到其户籍所在地或长期居住地进行全面调查,现已前往甘肃、宁夏、黑龙江、陕西等9个省市开展了异地社会调查工作,有效避免了电话调查、表格调查等传统方法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敷衍塞责”等问题,为司法办案提供了有益参考。四是启动“无差别化”跟踪回访流程。坚持未检工作“案结事不了”,在结案后继续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跟踪帮教与回访工作,现已对办理案件中的近百名被不起诉未成年人启动了回访流程,通过电话回访、约谈回访和异地回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情况、关系恢复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形成专项报告供党委参考。
切实做到“二个坚持”,让涉罪未成年人更具温暖感。
将探索工作新模式作为推进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坚持改革引领,夯实工作基础;坚持创新驱动,拓宽工作思路。一是坚持“深改革”,打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组合拳。在“捕诉监防研一体化”工作模式下,统计分析案件中涉罪未成年人复学、就业难的实际问题,撰写调研报告,提交北京市检察院、北京市教委、全国人大常委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题调研组等相关部门,与相关单位多次召开座谈会,沟通协商涉罪未成年人的复学问题,帮助已被学校停课在家的多名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校园。督促严格依法履职,提高法律监督主动性,就办案中发现的执法瑕疵及时发出检察建议,十余家单位进行回函并采取整改措施。在被确定为涉未民事行政检察试点单位后,积极扩大线索来源,就办案中发现的部分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涉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消费、餐馆雇佣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等现象向主管单位发出检察建议书,净化社会环境,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二是坚持“微创新”,着力于“办一个案件,挽救一个未成年”。注重未成年人家庭关系的修复,创新打造“新起点·温暖家”亲职教育,借助家庭功能矫正涉罪未成年人的行为偏差。通过开展访谈实录,安排亲情会见,集中“一对一”辅导、家长课堂等途径,打破外来务工家庭、特殊家庭等存在的亲子关系隔阂,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提升家庭
教育的科学性,为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铺好路。率先开展对不捕不诉未成年人的训诫教育,制定未成年人训诫工作办法,对于所有被决定不批捕、不起诉以及部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训诫教育。建立庄严的训诫场所、规范严肃的“五步法”训诫程序、指定参加人员、提出检察官寄语,以关爱又严管的方式促使涉罪未成年人认识到错误,提升法律意识,预防二次犯罪。对于不适宜安排在新起点实践中心考察帮教,或者在其家属身边更有利于成长的涉罪未成年人,积极探索、试点跨区域协助考察帮教模式。与其他省市院在异地协作社会调查、考察帮教、青少年犯罪预防等方面开展联动,委托当地检察机关未检部门对回到当地的未成年人进行日常管理和帮教,两地检察机关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实现了“1+1>2”的良好帮教效果。目前已为4名涉罪未成年人联合了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等地检察机关开展异地考察帮教,效果显著。
着力打造“三个亮点”,让辖区未成年人更具体验感。
积极延伸检察职能,切实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不断拓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空间。一是坚守初心,持续打造“西检杯”亮点品牌。自2000年起,西城检察院联合西城区教委、西城团区委共同打造“西检杯”中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竞赛,每年一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九届,参赛学校涵盖辖区内所有中学。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西检杯”从最初的法律知识竞赛扩展到演讲比赛、法制短剧大赛、法制微视频大赛、模拟法庭大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法律知识不断丰富,赛程赛制不断创新,为参赛学生更多发挥自身特长、展现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机会。同时为适应网络媒体发展形势,扩大普法范围,自第八届开始“西检杯”实现了决赛全程的网络直播,第十八届“西检杯”决赛在直播互动平台进行同步直播,直播观看人数累计53.1万人。“西检杯”被评为西城区“十大惠民普法品牌”,并作为典型事例在最高检新闻发布会中予以发布。二是多措并举,辖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亮相检察院。2012年,与团区委、区教委、公安西城分局加强协作,联合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将该院办公楼与西城区看守所作为全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师生参观法治案例展板区、未检工作区、听证室等,对辖区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及警示教育,先后接待学生参观千余人。三是与时俱进,打造有亮点的法治校长团队。2014年1月,西城检察院创建了一支由院党组成员、中层领导干部和检察干警共同组成的17人的法治校长团队。法治校长们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饱含热情,创新推出“七步法制课教学法”,提升法制教育活动效果;推出“微信预约反馈平台”,实现线上的活动预约、反馈,促进了与学校老师、学生的沟通,为提供高质量的法制课打好基础;将传统的法治课堂延伸到直播课堂,由法治校长在“一直播”平台进行直播,突破了法治进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并以“现场连线”的形式将法治进校园与参观检察院有效结合,实现视觉冲击与趣味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