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明确了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决定了人民法院工作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的深刻联系。人民法院在做好基础的审执工作外,司法延伸功能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一、健全诉讼裁判规则,以审判为依托,引导政府依法决策。
一方面,人民法院结合中央政策,在总结相关地区、行业的发展态势基础上,在实践中完善规则。以“公益诉讼”为例,人民法院贯彻落实民法典及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丰富绿色裁判规则。先后发布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侵权禁止令、惩罚性赔偿等司法解释21部,出台依法惩处盗采矿产资源犯罪意见等司法政策文件15部,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检察公益诉讼司法解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细化审判规程,统一裁判标准。另一方面,站稳人民立场、加强个案监督,发挥审判助推法治政府建设之职。结合行政审判的特点,准确把握监督和保障的关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同时要借助突出的地缘优势推进职能延伸,通过府院联席会、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等方式加强对行政决策、执法规则、公民行为的示范和引导,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基层法院强化“专项”建设,完善社会基层治理体系。
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不仅是通过影响政府的间接引导,更是以主动作为态度加入基层治理。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以党建为引领,12368热线“一号响应”基层治理需求,扩大“群众需要 法官来到”党建品牌影响力,实现源头联动防讼;加强融通,构建矛盾化解合力,推进“法院+街道”全覆盖,实现诉前联治减讼;聚焦融会,培育特色范例,金融纠纷“一站式司法确认”,实现多元联调化讼;多措融合,充分释放效能,创建“无讼社区”,推动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局面,实现诉后联合息讼。人民法院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解纷力量下沉,将争议“抓早抓小”,逐步实现矛盾就地化解。
三、以“智慧法院”为蓝本,便民增效,优化营商环境。最高人民法院在2022年6月发布《人民法院服务和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报告(2019-2022)》,用数据说话,为推动实现大湾区2022年近期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期发展目标,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人民法院推进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金融数据点对点对接、金融案件专网审理。通过人脸、短信身份双识别,网络签约区块链存证等信息手段,让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线进行调解沟通,签订调解协议,并向法院提出司法确认申请,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的同时,为活跃区域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法院将关注民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优化营商环境等司法延伸功能不断放大,不断通过自身机制、体制创新,将区域治理纳入到人民法院工作任务中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