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昌平区司法局用最强人民调解队伍 守好“第一道防线”

本站发表时间:[2018-11-29]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新时代对人民调解、行业专业调解和调解员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打造多维度人民调解队伍,积极夯实“第一道防线”的独特作用。

  “纵”向铺开 三级调解联动网了不得

  昌平区司法局成立区人民调解协会,发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调解队伍,区人民调解协会成立以来,全面配合区司法局开展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各项工作,切实发挥了统筹协同、引领聚合的作用。

  把握关键,树形象,着力提升司法所人员综合素质。

  锻造精兵: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培训形式。多措施共同发力,实现新老传帮带,把新形式新内容的培训与挖掘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措施有机结合,确保每名司法助理员具备出色的综合素质。

  榜样先锋:坚持每年开展优秀司法所、优秀司法所长、优秀司法助理员的岗位评比活动,不断增强司法所长创先争优意识和责任意识。

  竞争上岗:开展岗位竞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开创了全区科级、副科级领导职务竞争上岗的先河。

  精英队伍:目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已占93%,一批双学士或硕士学位法律专业人才充实到了司法所第一线,提高了基层司法所整体业务素质。

  复合人才: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专业复合人才。目前全局 15 人通过司法考试、共 37人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科学轮换:根据辖区工作需要,客观、合理、科学的实施轮岗交流,让每名干警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心情舒畅的投入工作。

  抓基层打基础,全面提升基层纠纷的化解能力。

  严格标准选对人,坚持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并重,严格把好入门关。

  每年组织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调解队伍培训,各司法所对村社区调解员进行轮训,保障调解员能够随时针对矛盾纠纷的形式特点准确作出正确的预判、预见和预防。

  利用沙河镇拍摄的《多元调解教学片》,以典型案件、规范调解技巧与业务流程为主要内容,形成调解培训新模式。

  通过组织进法院旁听庭审、模拟法庭进村居、参观《第三调解室》现场等活动丰富基层人民调解业务培训新形式。

  通过和调解专家库老师建立调解工作微信群,搭起桥梁,建立长效的联络指导机制,调解骨干互帮互助、专家线上线下指导,有效促进调解员素质提高。

  “横”向对接 汇聚多元调解力量不简单

  “诉调对接”。成立永安诉前调解委员会,积极配合法院进行诉前调解员选聘培训工作。首创司法确认绿色通道机制,实现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初步对接,为行动不便当事人进行互联网+调解。

  “公调对接”。通过调解员与管片民警结对子,随时通报所辖区的矛盾纠纷情况、调处进展情况为基础,借助调解例会,司法所与派出所都要互相通报矛盾纠纷的发生、排查、调处情况,以便发挥相互优势,及时联合调处。

  “工调对接”。区司法局与工商局确立了消费纠纷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相互衔接的联动机制,对疑难投诉或有较大影响的消费纠纷,统一由工商所与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调解、及时解决、化解矛盾。

  “访调对接”。借助信访诉求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开展人民调解参与信访问题化解工作。自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以来,在信访部门设人民调解调委会16个、调解室6个,560名信访调解员中专职人民调解员179个。

  “援调对接”。对可调解的法律援助案件,优先适用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调解不成的,再按规定提供法律援助,起到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将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的预防作用。

  “深”耕细作 打通社会治理“神经末梢”超贴心

  打造个性化品牌调解室。充分利用模范调解员口碑好、业务精湛的明星效应,扩大优秀人民调解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引领效应。目前,全区建有以个人命名品牌调解室6家,取得良好效果。

  成立北七家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亚市调解工作室。负责市场内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工作,有效发挥其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成立律师调解工作室。律师调解工作室的建立,有效发挥律师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专业优势、职业优势和实践优势。调解工作室作为纠纷调解的“社区医院”,起到了矛盾纠纷分流作用,实现了矛盾就地化解。


[供稿单位:北京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