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的需求,北京市司法局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支撑、横向覆盖法律服务各领域、纵向延伸至社区(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近日,央媒深入基层,实地探访北京市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与朝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大家带来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最前线鲜活报道,跟随观澜君一起看看吧!
小贴士
截至目前,以进“一扇门”办理公共法律服务“所有事”为目标,东城、朝阳、海淀、通州、顺义、平谷、密云、怀柔、延庆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依托司法所或政务服务大厅建成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309个,依托社区(村)委会或服务站建成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室6108个。
西城法援中心 看一看
这家连锁店停业了 员工犯了难
去年四月,北京一家连锁便利店,因股东涉嫌非法吸储账户被警方查封。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数百名员工因拿不到工资到北京市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请求援助。公司员工焦急的说:“自己被强制离职,但七月份工资还未发放,很着急,首先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保障”。
了解到有关情况后,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及时组建律师援助团,最终通过劳动仲裁的方式维护企业员工的利益。
法援律师团伸援手 当事人权益得保全
西城区司法局负责同志介绍说:这个案子,我们接到之后,发现有几个特点:涉及人员较多、办理难度大,尤其是其中涉及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我们迅速组织了82名律师的法律援助团。用了五天时间,完成1743件个案的立案工作。
从立案到调查取证、筹备诉讼,从参加庭审到申请强制执行,援助律师团最终为受援人拿到执行案款1700余万元。
朝阳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逛一逛
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司法行政部门提供服务的窗口。如何让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真正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法律顾问”?随着司法部和各地司法行政部门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法律服务正在实现“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
您别着急 听我跟您讲
1月16日,记者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门而进,扑面而来的暖流,吹散了夹带在衣服中的寒气。走廊里摆放着饮水机、复印机等,通过一块触摸显示屏就可以了解办理事项的流程。“打造你喜欢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这是中心对上门寻找法律帮助的市民的承诺。
70多岁的韩奶奶去年参与了一个投资橄榄油的项目,对方公司承诺投钱以后每月都有高额返利。禁不住高利诱惑,韩奶奶就投资了2万元。前几个月她都按时收到了返利,可是没过多久,这家公司办公室就人去楼空,再也找不到人了。韩奶奶着急地来到朝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寻求法律帮助。跟韩奶奶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很多街坊。
“您一定是上当受骗了,赶紧去派出所报案吧。”眼见韩奶奶仍执拗地认为这家公司没有骗她,打官司就能讨回自己的钱,接待韩奶奶的该中心负责同志接着说,“这件事可能涉及非法集资犯罪问题,不能拖。”中肯的建议打消了韩奶奶的疑虑。
老年人咨询最多 年底讨薪高峰期
记者了解到,中心接待最多的就是老年人来进行法律咨询。往往老人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时代,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问题引导能力,替他们考虑问题、化解难题。
“此外,中心每年都会接到很多起农民工讨薪求助申诉,年底正是高峰期。”工作人员说,对于农民工提出的讨薪和工伤赔偿案件法律援助申请,符合法援条件的,中心将及时指派律师免费代理案件。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将引导当事人通过其他正常渠道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法律问题在这“一网打尽”
2018年,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如今,登录北京法律服务网(bj.12348.gov.cn),就可以将请律师、办公证、求法援、找调解、寻鉴定、要仲裁等多种需求“一网打尽”。在北京,只要拨打“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均可免费获取基本的法律咨询服务,做到有法律问题可随时咨询。
近日,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这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司法部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北京市四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之一,是北京市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