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绝不允许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
1月14日,西城报刊登了一篇《绝不允许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的报道,到底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快和西小普一起去看看吧~
“感谢西城政府,培养出人民的好干部……”日前,区司法局收到了来自我区居民李勇手写的感谢信。65岁的李勇,重度残疾,并患癌症和心梗,治病急用钱,租他房子的人却拖欠半年房租不还,急得他找到了区司法局。区司法局副局长赵培良看到拄拐的老人无助的站在楼门外,主动请他坐进办公室,问清情况,即刻就打电话咨询律师,并给了老人自己的办公电话和手机号,嘱咐他:“下次找我打电话,别来回跑。”
赵培良联系了区法援中心,但老人的经济情况不符合条件,他又联系了其他几家承办法律援助的机构,都因为案情复杂没有接。赵培良直接找到律师,金台律所齐红玲律师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免费代理了案件,经过与租房者长时间的多次沟通,终于达成庭前调解协议,老人拿到了治病钱。
“绝不允许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 赵培良说,2016年至2018年,我区连续三年法律援助案件翻倍增长,7313人次得到了法律援助,法援还承担起85%以上案件的辩护工作。我区不断扩大法援范围、降低准入门槛,更多的困难弱势群体受益于法援。而随着案件数量的大幅增长,我区法援案件质量也同步提升,在全市开展的法援案件评估中,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0%,在全市名列前茅。
农民工拿到工钱回家过年
弱势群体法援门槛不断下降
来京务工的保安肖某,去年年底收到供职单位通知:来年不再续签劳动合同,欠他的工资由于保安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暂时先欠着”。而且因为不再续签劳动合同,保安宿舍也不能再住了。无处居住的肖某十分无奈,来到区法律援助中心求助。核实情况后,区法援中心立即指派援助律师接受该案,并调解成功。从立案到结案仅用了十天,而且调解达成协议当天,肖某就拿到了拖欠的工资及法援律师为他争取到的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他开心地说:“拿到工资,可以回家过年了。”
需要法律援助的往往是弱势群体,我区对这些受众的法援门槛不断下降。比如,对60岁以上的老人取消法援事项范围的审查,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残疾老人以及行动不便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免费律师上门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代办法律援助申请等法律服务,且免予案件范围和经济困难条件的审查。
同时,针对妇女、未成年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法援专项维权活动,加大法援宣传,简化法援申请流程等,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率和认知度。
“脚板”到“指尖”的改革
微信小程序即可申请法援
不仅是法律援助的门槛不断降低,申请的便利性更是越来越高,从最早需要跑法援中心,到现在只需打开手机搜索并关注“西城法援”微信公众号或使用小程序,甚至不用下载任何APP,即可咨询直接申请法律援助。区法援中心工作人员都说,这是从“脚板”到“指尖”的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聋哑朋友进行法律咨询的不方便,小程序还专门开发了图文咨询功能,值班律师不会手语也能为聋哑朋友进行服务。法援律师告诉记者:“我甚至不知道对方是不是聋哑人,这样也可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网络咨询不仅让普通百姓随时随地可以咨询专业律师法律意见,而且遇到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时,还可以预约专家,区法援中区专门聘请了一批在业内有影响的律师、公证员为百姓提供免费服务。此外,小程序每周还将开设一次普法课堂,最多可容纳500名居民就律师的以案说法进行旁听。
据悉,目前我区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小程序每天的在线咨询量达到40至50件,网络咨询量已占到全部咨询工作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还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