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邮票鉴别技术条件》(GB/T 37087-2018)国家标准,并将于2019年7月1日实施。
“国家名片”形象受损
邮票,是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供用户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邮票市场的几次热潮,一些人开始在北京郊区、河北、浙江等地,利用私人印刷厂中的设备,伪造当时市场上的热点邮票和经典邮票。近年来,仿造假邮票的现象大有蔓延之势,除了一些经典邮票如《庚申年》(“猴票”)、《从小爱科学》等之外,一般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甚至普通邮票都成为不法者造假的目标。无论是涉及的品种还是数量,都已达到惊人的程度。这种不法行为,严重侵害了国家邮政的权益,损害了邮票作为“国家名片”的形象。
五年调研伪造邮票情况
2018年,国家标准委下达《邮票鉴别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制定任务通知, 由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确立了由北京京安拓普文书司法鉴定中心任组长单位负责起草。此前,北京京安拓普文书司法鉴定中心从保护邮票安全和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对伪造邮票的情况进行了长达5年的调研,详细了解社会各界对于邮票检验及收藏邮票的判定需求,组织相关专家对于邮票鉴别技术条件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最终完成了该标准的制定工作。
去伪存真 《邮票鉴别技术条件》出台
《邮票鉴别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出台,旨在适应市场邮票检验及收藏邮票判定的需求,正确评价邮票品质,去伪存真;规范、完善标准体系。其意义在于满足邮票行业检验需要,促进邮票鉴定工作有标准可依,为规范邮票流通领域的正常秩序、保护邮票安全和消费者利益提供技术支撑;满足邮票收藏、保值、公证等作用;对邮票的检验,提供合理、合法的依据,保护国家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其国家标准与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防伪技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要求相一致。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解决了“满足需求”、“适用”与“协商一致”等重大问题,总结了行业经验,首次提出制定了邮票鉴别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内容比较全面,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总结了邮票防伪鉴定的技术与经验,填补了邮票鉴别防伪技术领域国家标准空白。
《邮票鉴别技术条件》国家标准适应市场邮票检验及收藏邮票判定需求,促进鉴定工作有标可依,为正确评价邮票品质,规范邮票流通领域的正常秩序、保护邮票安全和消费者利益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且,《邮票鉴别技术条件》国家标准能指导邮票鉴别工作,并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可为邮票的检验鉴定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