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安置帮教新模式 “五个一”监所结对协作向狱内延伸

本站发表时间:[2019-05-20]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地区老北京的胡同,白色的杏花、粉色的桃花从杂院的灰墙上伸出来。

  胡玉(化名)从小在这里长大,2010年,她因参与传销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半。2017年胡玉被刑满释放时已经57岁,长期生病,亲情离析,处于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状态。

  近日,在一个特殊的四合院里,胡玉向小编讲述了安置帮教工作让她从悔恨、迷茫到安定、乐观,开始新生活的过程。安置帮教工作是司法行政系统依靠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刑满释放及解除矫正人员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管理活动。

  一次特殊的亲情会见

  2015年,胡玉的刑期还有两年时,属地司法所进到她所在的监狱去集中帮教。给服刑人员讲解政策,送去生活用品,询问家里有什么困难需要去协调解决。宣讲活动后,各个街道的服刑人员按照区域划分,与对应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属地结对帮教。

  “我的户口从大栅栏地区迁出后,又没去其他地方落户。没有了户口,没有了亲人。我还有两年就要出监了,该怎么办?”胡玉对司法所工作人员说。

  包括胡玉在内的6个服刑人员向司法所工作人员介绍自己的情况,有人说担心家里孩子的情况,有的想让家里老人放心。司法所工作人员记得,只有胡玉说的情况比较特殊和具体。

  “一听他是大栅栏司法所的,当时有心想把自己的一切都说出来,可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不出口。”简单的说了情况后,胡玉跟司法所工作人员说,“我到时候给您写信吧。”

  不久后,胡玉给大栅栏街道和司法所写信详述自己的情况和困难。

  犯罪行为不但让胡玉受到刑罚处罚,更让她付出亲情的代价。自父母离世后,亲人与她之间的感情也纷崩离析,父母留下的老房子被亲戚占去。

  2015年,胡玉服刑期间,她的第二任丈夫因积郁患癌症离世。继女儿带着孝到监狱探视她,她才知道消息。自那以后,女儿断了与她之间的亲情。

  “我们孩子认为我是个负担,不愿意接受我了。”哽咽着说。尽管事情过去很久,向小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胡玉仍忍不住流泪。

  胡玉不知道的是,这次帮教有些特殊。为了有效落实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工作制度和国家的安置帮教政策,更实地做好监狱和地方安置帮教衔接工作,从2014年开始,西城区司法局通过“完善一个机制,开展一个活动,建立一个基地,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一个品牌”,逐步形成了具有西城特色的“五个一”监所结对协作工作新模式,即通过完善监所结对协作机制,开展主题延伸帮教活动,建立监所结对协作基地,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协作的平台,打造“亲情帮教”服务品牌,促进安置帮教工作向监所延伸。

  西城区司法局矫正帮教科负责人告诉小编,西城区司法局组织各街道司法所、社区,政府职能部门,地区群团组织及民主党派开展以属地结对帮教、政策宣讲、文化帮教等形式多样的狱内帮教活动,这是“五个一”模式的一部分。开展活动的同时,了解即将回归社会的临释服刑人员的思想状态、实际困难。政策宣讲的同时,教育引导临释人员能够理性地思考未来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社会化”程度。

  户口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胡玉的情况被司法所工作人员记在心上。户籍迁出又没在其他地方落户,她刑满释放后如何管理?她未来的生活怎么办?司法所工作人员要先帮她找到一个途径。

  带着这些问题,司法所工作人员先走访街道和居民了解多年前的情况,又到民政、公安等部门询问了解政策,还去做过胡玉继女儿的思想工作。

  “那时,胡玉这种情况不是简单的恢复户籍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现行的户籍管理政策又无法适用她的情况,我们也是第一次碰到。”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小编说,他在协调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并没有放弃。

  胡玉刑满释放前一个星期,监狱民警向她转达了好消息。通过西城区司法局和属地司法所的努力,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了眉目。

  “我就像新生儿一样”

  2017年3月的一天是胡玉刑满释放的日子。监狱干警给她送来了衣物和一些钱,郑重交给她一个本子。胡玉看到本子上写着司法所的地址和电话,坐公交车的路线和到达时间。

  “他们帮我规划好了路线,算好了时间,反复叮嘱一定要去司法所。”胡玉说,心里依然忐忑不安。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下午13时左右就到了司法所。

  还没到下午上班时间,工作人员看到胡玉在门口站着,把她让进所里。

  “你先坐那等一下吧。”工作人员递来一杯热水说。怕遭遇白眼,胡玉没有坐下。下午一上班,司法所工作人员认真接待了胡玉,才让她放下心来。

  “从监狱出来,对外界的认识是一片空白。社会变化太大,需要有人指引。如果当时吃了闭门羹,我可能转身就走了,未来会怎样就很难讲了。”胡玉回忆说。

  从监狱到社会的过渡期,没有身份证,胡玉找不到住的地方,司法所工作人员帮她安顿住宿;没有生活费,司法所为她办理了临时救助。

  司法所工作人员告诉小编,胡玉的情况符合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和因病生活难以自理的“特殊老病残”刑释人员的应急救助安置政策,帮她联系入住了养老院。

  多年来,西城区司法局在对辖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社区矫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中,建立了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的协调机制并积累丰富的经验。司法局与公、检、法、民政、人力社保、卫计委、房管局及区域群团组织联合出台了地区规范性文件,部门间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形成了工作合力。司法局与公安机关“部门联动”、司法所与辖区公安户籍派出所“两所会商”两个机制,对刑释人员动态管理基础信息进行核对和查询,相互通报、会商工作对象接收、管理及安置情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刑满释放40多天后,派出所通知胡玉办理身份证。随后她又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引导和帮助下,办理好了低保、医保、租房补助,生活有了着落,心也就此踏实了。

  “我就像新生儿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胡玉对小编说,她到现在还留着那个本子,而司法所已经成了她的家。

  “这些工作都是为了使西城籍在监服刑人员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宽容,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了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和决心。”司法所工作人员如是说。

  从监狱到社会的桥梁

  “你现在的肿瘤怎么样了?生活开支够不够?和你合租的人相处的怎样?”工作人员问道。

  “去医院检查过了,医生说是良性的,它暂时不长大了……”胡玉一一回答,就象寻常人家的家常话,透着关心,透着真诚。

  说起现在的生活,胡玉告诉小编,租房遇到问题,找工作怕被骗,胡玉碰到拿不准的事,总要来问一下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给她讲怎样辨别,引导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她现在做些零工,也不爱乱接触人了。

  “我就想,今后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后半生。”胡玉说。

  从司法所出来,小编来到了西城区司法局,看到工作人员递过来的大信封,里面装了10多封悔过书。“寄信人是北京市各个监狱服刑的西城籍罪犯。”

  “……,我将结束近十八年的牢狱生活回归社会,为自己犯罪感到无比的悔恨,我曾经是一名教师,由于犯罪使原本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回家后我会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弥补给母亲造成的伤害……”这是一名西城籍服刑人员邮寄给司法所的悔过信。

  2018年初,西城区司法局在开展延伸帮教工作中,对在监服刑人员家属探视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积极探索对长期无亲属探视的服刑人员亲情关系和社会关系修复试点工作。

  通过视频会见(视频帮教)系统,与监狱对接,倡导开展“视频会见,牵手亲情;视频帮教,助力回归”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亲情帮教品牌。试点期间,全区各街道共收到服刑人员来信156封,狱内服刑人员通过剖析犯罪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危害,不定期向户籍地司法所及亲属寄发忏悔信,自我反省和悔过,变被动应对改造为主动接受改造,主动修复亲情关系和社会关系。对监狱中部分长期无人探视的52名西城籍服刑人员,通过对其家属走访,司法所、街道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有13名服刑人员家属同意入监探视,为4名长期不接见、不探视的服刑人员和家人搭建了亲情对话的平台,将家庭亲情帮教、社会多元化帮教与在监服刑人员的监狱改造相融合,促进了服刑人员接受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社会反响良好。

  数据库

  2014年至2018年5年间,西城区司法局共重点衔接服刑人员277人次;召开个案衔接会商会39次;落实重点无缝衔接22人;应急专项救助108人,一次性救助311人,有效解决了刑释人员中罹患重症、“三无”、“特殊老病残”人员的管理、落户、过渡性应急救助等衔接安置。

  在解决监所监管重点人及无缝衔接重点人的衔接安置问题上,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群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普遍提高,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发挥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安置帮教工作就是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社区矫正人员搭建起顺利融入社会和家庭的桥梁,帮助他们平稳过渡,通过我们建立的工作机制和帮教模式,为他们的回归铺路,牵引他们走向新的起点”西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充满信心地说。


[供稿单位:北京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