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北京法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纪实

本站发表时间:[2019-01-08]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

  今年9月,北京市女法官职业素养培训班上,一场援疆工作座谈会引起了参会女法官们的广泛共鸣。北京法院援疆干部陈军、崔鸿伟、张冠楠、胡泊从新疆返京,与女法官们交流分享援疆体会。“这次座谈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援疆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勇于担当、敬业奉献的精神,很受感动和鼓舞。”北京市女法官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院长邵明艳说。

  今年以来,北京法院优化援助模式,加大支援力度,已初步形成了从集中统筹到精准对接、从多点支援到全面援助、从单向受益到双向共赢的援疆援藏新格局。

  坚持对口支援 实现精准对接

  “对口支援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我们要通过对口支援,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刘毅说。

  北京法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已有20年。今年以来,在坚持高院统筹全市法院系统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上,各支援法院与受援法院“一对一”精准对接,建立“法院对法院、部门对部门、个人对个人”的全面立体“亲戚关系”。院长与院长、庭长与庭长、法官与法官,乃至综合部门人员之间都实现了点对点、结对子,通过个性化的定点援助方式,提高了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互补性。

  各法院的援助工作也纷纷有了新变化。“现在,中基层法院有了更多自主权,援助工作也更灵活、更具体,最关键的是通过结对子、结亲戚,两家法院的工作沟通、业务交流更为便捷顺畅,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了。”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院长何马根说。今年上半年,大兴法院率先与受援法院15个部门28名部门负责人之间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关系,此后,其他法院也纷纷建立了点对点的联系沟通机制。

  突出需求导向 实现全面援助

  “新时代的对口支援工作,更加突出需求导向,坚持多管齐下,建立审判业务、人才智力、教育培训、物质装备、文化生活、信息化建设‘六结合’援助新格局,实现支援与受援内容的全面覆盖。”这是北京高院对全市法院提出的明确要求。

  今年7月,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秦建平加入了“丰台治多执行业务交流群”,群里有包括执行局局长张海波在内的7名丰台法院执行法官,还有9名青海省治多县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和法官助理。因为工作时间差异,群友约定,集中在午休时间交流。

  除了微信交流之外,一些法院还建立了审判业务联合调查研究机制和长期学术交流机制。

  今年5月,青海法院政工干部培训班在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分院举办。这是北京高院接受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国家法官学院青海分院的委托,在以往组成讲师团赴青海授课智力支援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的一次业务培训班。

  业务培训交流愈加频繁的同时,人员的交往也日益热络。除了陈军等4位派往新疆的干部外,还有2位优秀法官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挂职副院长。今年6月起,8名青海法院干部也来到北京法院交流挂职。

  由于养殖区和生活区还没完全分开,跳蚤很多,援疆干部常被叮得满身红包,痒得难受都挠出了血水,但这不能阻止他们的工作热情。援疆干部定期驻村,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受援地区贫困落后的现状,力所能及地为当地提供各种帮助。大兴法院的张冠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人民法院挂职副院长,他发现当地村民有很多干果卖不出去,便发动大兴法院的同事“爱心团购”,为当地村民解决了生活困难。

  强化持续发展 实现双向共赢

  北京高院年初曾收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一封感谢信:“在北京法院的援助下,有效提升了和田地区两级法院干警审判业务能力和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了法院内生发展动力。”

  北京的法官们也深切感受到,对口支援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学习、双向共赢的。“援疆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一笔宝贵的精神富矿。大漠戈壁就像一个大熔炉,让我有机会和维吾尔族乡亲们在一起,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对法律的理解,还收获了友情。”陈军在他的援疆日记里这样写道。

  “新疆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他们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环境中,始终坚守信仰、坚守岗位,在支持环境资源保护、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值得学习。”

  “在与他们共事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精神财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精神力量。”

  崔鸿伟、张冠楠、胡泊也有着类似的感受。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援疆援藏工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西藏、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北京高院党组书记、代院长寇昉表示,北京法院将继续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一如既往地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供稿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