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我离事实真相那么近”——海淀法院“司法鉴定官”石晓倩

本站发表时间:[2019-03-18]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晓倩,这个委托鉴定能做吗?”“晓倩,那个申请鉴定的应该归在哪一类呀?”找石晓倩的电话,总是此起彼伏,几千件影响着案件胜负的委托司法鉴定在她手中运转得井井有条,人送雅号“司法鉴定的大管家”。石晓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现任海淀法院诉讼服务办公室司法鉴定组组长,统筹负责司法鉴定对外委托工作,刚刚获评“全国法院司法技术工作先进个人”。

  从人大校门到海淀法院,只需要10分钟;而从一名对外委托0基础的入门新手成长为技术能手,石晓倩用了整整十年。

  优化鉴定流程 她在实践中得出真知

  “怎样把晓倩这样一位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专业的法学硕士,留在一个基层法院司法辅助工作的岗位上,这是我刚刚成为她师父时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 诉讼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李涛回忆道。

  而石晓倩心里想的,则和师父不太一样。“怎样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不拖组织后腿,是我来到海淀法院后最想知道的答案。”2009年进入海淀法院后,石晓倩先是来到了审判管理办公室从事执行程序中的评估、拍卖对外委托工作,后来便被分到了刚刚成立的司法鉴定组工作。海淀法院是全市第一家对司法鉴定进行集中对外委托的法院,目的就是将法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审判效率。“我所在的是一个有荣誉、有光环、敢创新的部门,领导们对我有期待,我自己当然要加把劲了。”石晓倩回忆起那段跟着师父跑前跑后、手忙脚乱的日子,感觉还就在眼前。

  2017年10月,石晓倩接下了从师父李涛手中传来的接力棒,来到师父耕耘了十几年的岗位,担任司法鉴定组组长,开始对司法鉴定中一些常见问题产生思考。“圈里人”都知道,医疗损害鉴定是最麻烦的一种鉴定,患方和医方极易产生激烈冲突。在医疗听证会上,经常会出现患方家属对医方或声泪俱下或言辞激烈进行指责,而坐在两方中间的鉴定人员主持现场秩序的声音完全被淹没的场景。面对现场的一片混乱,说实话,刚开始石晓倩也会猛地吓一跳。想想师父之前遇到这种情况时,他总能用法律的威严和男子汉的气势压住阵脚。而自己资历尚浅、又是一个小姑娘,师父的这套技巧自己怕是用不上。

  怎么办呢?石晓倩只能联系承办法官,让法官尽快赶到现场化解当事人情绪。试了几次后,她发现,自己也许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因为每当法官亲自“坐镇”听证会现场时,都能给现场带来一种特有的震慑力,从而保证流程顺利进行。

  石晓倩通过多次调研,发现无论是当事人、鉴定机构还是鉴定组,三方都有希望法官能够参加听证会的需求。通过向诉讼服务办公室主任邢玉明汇报,并与庭室反复座谈,石晓倩制定了这样一个规则:为有效推进医疗损害鉴定活动,需提前一个月通知法官医疗听证会的举办时间及地点,建议法官亲自参加听证会。法官在听证会现场可以协助平息患方情绪、确认鉴定材料及鉴定事项。但由于审判任务繁重,法官无法保障能亲自参加每场听证会。为节约审判资源,石晓倩想到了用信息化手段解决这一难题。法官可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参加听证会,海淀法院由此成为了全市首家运用远程视频技术实现法官参与听证的法院。此外,石晓倩还执笔撰写了《海淀法院医疗损害纠纷案件办理规范》等文件。2018年,法官亲自参加的听证会有32场,一次性顺利进行的比例达100%。

  “对外委托司法鉴定,其实就是一步步探寻案件事实真相的过程。对鉴定流程进行优化,就是为了更快地接近事实真相。”石晓倩笑称,除了鉴定人员以外,自己是离事实真相最近的人。

  创新集约管理 她实现司法鉴定再升级

  “法官把准备好的鉴定材料给我们,之后他们就不用管了。我们把委托鉴定这样一个程序性工作拦下来,就是为了要给法官减负。”在“以审判活动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石晓倩秉承“找准定位、相互尊重、依托制度、集约管理”的原则,积极主动了解法官需求以及司法鉴定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搭建起一座联系法官与鉴定机构的桥梁。

  在遗嘱继承纠纷案件中,笔迹鉴定是常常要过的一道关。一个笔迹鉴定,通常一两个月就可以出结果。而石晓倩经历过的一起笔迹鉴定活动,竟然用了将近半年。

  这个案子中,当事人一方要求确认遗嘱落款处签字的真实性。令法官吃惊的是,被继承人生前的笔迹竟然分布在十多家银行之中。银行有明确要求,只有承办法官拿着工作证和执行公务证亲自来银行办理手续才可以提供签字样本。于是,法官带着鉴定机构人员开始了在十多家银行的奔波之旅。在繁重的审判压力下,法官一天最多也就能跑两三家银行,大多数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这样繁琐、重复的办案程序,对法院、当事人、鉴定机构三方来说,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我们是司法辅助部门,要为一线庭室排忧解难。”石晓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调研,着手尝试给法官“减负”。通过向庭里法官询问实际需求以及与银行进行前期协调,石晓倩勾画出一个对类似鉴定活动进行简化的流程图:承办法官只要统计好需要获取的样本数量,由司法鉴定组安排专人前去银行专门统一办理鉴定调档事宜,这样法官可以专心办案,又能提高鉴定效率。

  通过集约管理再升级,石晓倩为法官省下了不少时间。对于桥梁另一端的鉴定机构,她也给予高度关注。一直以来,鉴定人的出庭作证保障问题都比较尴尬。过去,鉴定人虽手持执业证但还要接受严格安检;由于没有专门的庭审席位,鉴定人只好坐在旁听席,甚至原告、被告席。面对这些问题,石晓倩从相关文件中找依据,主动协调院里相关职能部门,在全市率先尝试开通鉴定人绿色通道,设计并制作鉴定人标牌、鉴定人专用席位,为鉴定人出庭提供便利。

  “石晓倩在工作中永远都是忘我、全情投入的状态,在她身上有一股不把事情不做好誓不罢休的韧劲儿。”诉讼服务办公室主任邢玉明一直在背后鼓励支持着石晓倩。

  凝聚团队 她用兴趣点缀专业

  去年,海淀法院收案突破10万件,大量的鉴定案件移转到诉讼服务办公室。鉴定结果是否能快速作出,直接影响着案件办理的效率。为了让当事人尽快拿到判决,石晓倩意识到仅凭“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展开“团队作战”。

  团队人员组成比较复杂,有行政编法官助理、聘用制法官助理,还有第三方派遣人员。石晓倩做的很用心,她把每一个人的发展都纳入了整个团队的规划之中。行政编法官助理不必说了,必须要求达到“全能”标准;而对于聘用制法官助理和第三方派遣人员来说,为了提高她们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除了要求她们要对某几个鉴定类别做到“专”以外,石晓倩还会适当地给出小调研课题,要求她们限期提交报告,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她们对鉴定活动的深入思考以及文字处理能力。“现在我们团队7个人,各自手中都有一摊自己的活,但劲往一处使,都做得很不错。”最终,司法鉴定组2018年办结1864件委托鉴定,创下历年新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司法辅助部门没什么技术含量,“专业性”这个词是留给审判部门专用的。但爱跟自己较劲儿的石晓倩可不这么认为,“我虽然对当法官没有执念,但是这不意味着我放弃了对专业的学习。”人们常说“知行合一”,在她看来,从事司法鉴定工作就是最好的“知行合一”实践活动之一。

  法医鉴定、资产评估、工程造价鉴定、产品质量鉴定等十多种司法鉴定活动,是一个个“阿里巴巴”宝洞,而每一次石晓倩参与鉴定活动时,都感觉自己正在握着一把开启宝洞的钥匙。在法律专业之外,她接触到了很多类别的专业知识。刚开始的“门外汉”,经过不断的钻研学习,已经被很多鉴定机构称为半个专家了。边工作边学习,喜欢挑战新事物的她,“觉得自己赚大了。”

  除了在工作中善于发散思维,石晓倩还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在工作之外注意对专业知识的总结积累。2017年,石晓倩以海淀法院的名义组织竞标了北京市高院的案件办理规范编写工作,与他人合作执笔起草了《鉴定人出庭作证若干规定》等两项规范,并已经由市高院和市司法局联合发布;2018年,北京市高院组织新机构入围工作后,石晓倩又协助起草了关于机构的考核评价办法草案。

  “别人都说我是个爱跟自己较真的人,我承认。如果没有十年来的一直较真,也就没有现在的我。”石晓倩说,未来的日子里,自己还要继续较真下去,只为让事实真相更快出现。


[供稿单位:市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