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北京市法院信息技术专家毛金柯:用科技改变工作方式

本站发表时间:[2019-03-18]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根据2018年12月揭晓的第二届“北京市法院信息技术专家”评选结果,海淀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兼技术保障中心主任毛金柯被授予“北京市法院信息技术专家”称号。很多人对毛金柯的印象是一位精通信息技术的“科技先锋”,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协助法官拿下多年全庭结案冠军,成为法官后独立承办过民事案件,他的专业背景是法学,信息技术专长是结合司法工作自学而成。让我们首先回顾这位“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历程,并与他共同展望法院新科技应用的未来。

  毛金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兼技术保障中心主任,法律硕士,注册信息安全专业工程师。

  &成功跨界,法官勇于挑战审判辅助软件研发

  毛金柯大学毕业后进入海淀法院民二庭从事审判辅助工作,曾协助法官于2003年、2004年获得全庭结案冠军,任命助审员后独立审理案件12件。在审判过程中,细心的他发现有大量的简易案件、开庭笔录与调解书、判决书在结构、用语等方面存在相似性特点,可利用格式化笔录和文书模板进行自动生成,难点在于如何运用法官的思维去开发软件,让使用者易用。2004年开始,他凭借自己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兴趣刻苦钻研,先后自主开发民事简易案件文书生成、无争议离婚案件快速办理、简易买卖案件文书生成、交通案件判决书生成、行政简易文书生成等文书自动生成软件,简易案件的笔录、文书一键生成,办案效率大幅提升,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在2007年全市审判业务软件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锐意创新,快速推进“智审、智执、智服、智管”

  毛金柯2005年进入审管办工作,从事信息化服务,2013年被任命为技术保障中心主任,全面负责海淀法院信息化建设。他落实院党组统一部署,发挥复合型知识结构优势,结合智慧法院建设,推进信息化在审执工作中的深度运用。“智审”,完成了语音转文字应用技术集成建设、互联网开庭庭审系统、电子卷宗随案生成技术环境搭建、速裁法庭建设等实施工作;“智执”,参与执行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根据繁简案件识别元素智能分析案件难易程度,实现一键跨库查询现金可执行率,将“四查”结果直接显示,并对办案过程全程留痕,在财产流转关键节点进行风险预警,使监督和管理落到实处,为推动海淀法院执行机制改革、决胜“执行难”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持;“智服”,对社会公众,开发“海淀法院诉讼和执行服务号”、“自主立案服务号”等平台,畅通诉讼群众与法院、法官的联络渠道,提高诉讼服务便捷性,对院内干警,建设“智慧小海”APP,通过人机对话方式,实现智能辅助办案、便捷移动办公,满足干警工作、生活需求;“智管”,设计开发海淀法院司法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将院内原有数据库整合统一,建成集诉讼群众、法官、案件三大主体为线索的司法信息资源库,实现精确分析诉讼群众涉诉和到访情况,统计法官总体审判业绩和具体案件审理情况,对案件进展、案件关联情况予以可视化体现。

  &注重调研,着力做好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积累

  调研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毛金柯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和成果转化,撰写的调研报告《以科技手段提升司法能力》获得2007年北京市法院调研成果二等奖,合作撰写的论文《论法院执行案件管理机制的分化集约改革》详细阐述了精细化管理系统对执行案件管理机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获得第八届“中国执行论坛”征文二等奖。他主导开发的5个软件被北京高院确定全市推广,17个软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总局颁发的著作权证书。

  Q&A采访:

  Q:首先祝贺您当选北京市法院信息技术专家。您是法学专业科班出身,投身法院信息化建设,一干就是十几年,是什么促使您这么执着地挑战一个全新的领域并持续创新?

  A:我本身就对前沿科技比较感兴趣,加上在审判庭的经历,让我感受到法官的事务性、重复性劳动非常多,并且耗时耗力,浪费了法官大量精力,导致真正解决实质性问题和疑难案件的时间被严重挤压。而电脑最擅长的就是做有规律的、重复的大量运算,人工智能根本上也是基于此,因此特别适合作法官的助手,让我们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用到电脑无法替代的专业性且人性化的审判事业中来,法官职业价值也得以最大化实现。因此我们院的信息化建设一向是以审判执行法官、行政人员和诉讼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减负增效为目标,让我们干警和当事人,真正觉得好用、爱用、随时都用,并且有可能改进自己的工作习惯,这才达到我们信息化建设的真实目的。

  至于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倒也不尽然。法律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前沿发生的一切,在法律实践中都有具体表现。特别是我们海法人,时间和环境造就我们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的精神,我们的审执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信息化建设也要敢为人先。这个就是我不断创新的动力:一个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有需求就有创新;一个是以前沿科技为方向,让我们法院也要体验科技带来的改变。用现在一句很火的台词:“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

  Q:法院信息化工作也可引入科技公司开发建设,但对审、执工作可能了解不多,以执行精细化管理系统为例,您能谈谈法院干警融入法院信息化工作有何便利和优势?

  A:法官干警对工作需求很清楚很迫切,但不了解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科技公司对技术有把握,但不了解法院工作的流程和实际状况。而我们法院自己的信息化人才,既了解审执一线的需求,也清楚系统研发的边界,能更好地表达自身需求,在这其中对于双方沟通协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执行精细化管理系统,这是一个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系统,对于研发公司来说,执行中的各类名词可能都没有听说过,那么对于法官工作中的关键点也体会不到。如果有我们信息化人才的融入,法官的需求就能够变成可行性方案或者开发建议,让研发人员听得懂、行得通、办得到。另一方面,也能够对科技公司的产品进行审核和验收,从而保障我们的投入运用得当、业务流程平稳有序、实际操作体验流畅,对于法院各类信息化建设都是有好处的。

  Q:科技与审判深度融合是未来趋势,您预测未来信息技术主要会在司法工作的哪些领域得到深入运用?法官会解放哪些劳动力,又需要增强哪些新科技能力呢?

  A: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大开脑洞,无尽畅想,其实这个未来并不遥远。我认为可预期的是,工作一定会更加顺手,因为电子卷宗将会真正得到深入的、细节的广泛应用,智能化、自动化服务将替代大部分规律性事务,比如自动阅卷、自动检索、自动文书生成,因为人工智能的案件预测将影响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和法律纠纷的解决,未来可能会发生现有审判模式的更多变化,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投身这个世界,审慎又期待他们的到来。

  在此基础上我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我们要增强接受新鲜事物的适应力,二是我们要开阔关于人工智能和未来科技的视野。做好这两项准备,相信不管是法院工作还是个人生活,都会有更美好的体验。


[供稿单位:市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