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林林总总看了上百部电影了,但是有些冲动想写点感想的这还是目前为止的第一部。原因应该是我和主人公从事着一样的工作,感情上很容易产生共鸣吧。
女主是一位英国皇家法官,审理一些家事和未成年权益案件,业务精熟,思路清晰,职业风度翩翩,多才多艺,但却陷入了家庭的感情危机。恰巧此时,一名笃信极端宗教教义的白血病男孩成为了她案件的当事人并闯进了他生活。是的,男孩闯进了她的生活,同时,她也闯进了男孩的生活,并动摇着男孩的信仰。她违背常规的出现在男孩病床前,一席交谈改变了男孩的生活轨迹,但当男孩再次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压抑感性而选择理性,用职业要求为借口拒绝了男孩,最终将男孩送回了自己原有的生命轨迹---死亡。
法官之于当事人是什么?皇家法官身份贵重,连走出法庭到当事人身边询问都会惊天动地,一句my lady已经足以说明一切。我也曾被自己的被告人称为“我的天”。放眼中外,法官经意或不经意的只言片语改变一个人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有好也有坏。我想,任何一个法官会都对自己给当事人造成了积极的影响而充满成就感。但走进生活就是另一回事了。
法官是一个责任很重的职业,因为每一个决定都会对诉讼的当事人立即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获得,或失去,财产、自由直至生命。很多时候还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为这份沉重,应该会有相当的法官,至少我是其中之一,很多时候会选择把头扎在沙子里,或者以“这是国家的法律”“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等等理由安抚自己,与当事人保持距离不仅仅是职务上公正的需要,也是对自己心理的保护。所以,电影中那位女法官的反应是如此真实,如此让人理解。如果有人认为她应该毫不犹豫的接纳男孩,从此成为男孩的心灵导师,男孩从此摆脱迷茫,我只能说那不是真实的生活。
电影看完,萍萍问我,这个电影想说什么呀?我一句话也没说,因为我也不知道这个电影想说什么?很多时候,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都会通过电影传达他们的想法,把这个想法用故事,用电影语言告诉我们,但这部电影显然不是这一类。导演和编剧只是客观把故事讲给我们,然后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判断。
电影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除了前面的问题,宗教和科学的矛盾这一从中世纪延续至今的问题也在电影中提出,还加入了法律,变成了三方交织的问题。还有信仰和亲情的冲突,也是压垮男孩心灵的重石之一。
最后有几个随感,一是英国法官的地位和待遇是真的高呀。二是和很多反映英美法律体系的影视剧一样,剧中律师和法官的关系才是法治社会健康的律师和法官的关系呀。这两点都让人印象深刻和想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