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义法院,提起涂长江,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那动辄上万字的判决。
我就想用一份判决让双方心服口服
“终于校对完了。”仝贺站起身来,长长的伸了个懒腰“给他当助理可真累啊,光校判决就是别人三四倍的工作量。”这是一个劳动争议的案子,案情并不复杂,但判决却足足有1万多字,而这还不是最长的。在顺义法院,大家都知道 “别人写的是判决,而涂长江写的却是《红楼梦》。”他的判决书,少则七八千字,多则多多益善。
对超长的判决,涂长江自己这样说“其实我也不是专门要把判决写的那么长,我就是想用一份判决把事实说清,把道理讲明,把法律说透,让双方都心服口服。”
2014年他遇到了这样一件继承纠纷,哥哥刘建国认为妹妹刘月梅提供的《赠与书》不是母亲的真实意思表示,刘月梅也没有录制《赠与书》的制作过程。为了查清事实,涂长江找到当时的见证人,反复询问签订《赠与书》时老人坐在那里,自己坐在哪里,老人用哪根手指按的手印,当时天气如何,都有哪些人在场,他们都说了什么话等诸多细节。通过细节化询问,涂长江发现,见证人与刘月梅是多年的朋友,而且几人不仅对《赠与书》的制作过程描述有很多不一致,就连《赠与书》中的财产具体包括哪些也说不清楚。再联想到签订《赠与书》时老人已经85岁,又不识字,《赠与书》确实值得怀疑。通过查询关联案件,涂长江发现双方还与自己的侄子刘海洋发生过多起继承纠纷。在这些纠纷中,侄子手里也有一份老人按手印的《赠与书》,妹妹当时向法庭提供了自己录制的《赠与书》制作过程的视频,妹妹在视频中就赠与内容向老人反复询问,凭着这份《赠与书》,侄子打赢了官司。妹妹的《赠与书》制作时间在侄子凭《赠与书》胜诉之后,制作地点也是在妹妹家里,怎么这一次她就忘了录视频呢?种种疑点之下,涂长江最终没有采信这份《赠与书》,用5000多字写明了查清的事实,列明了《赠与书》中的四个疑点,结合法律规定详细论述自己的推理过程。附判决书原文(2011)顺民初字第8479号。
正如他自己所说,“写判决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形成内心确信的过程,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我又凭什么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呢?而我又是一个较真的人,那判决就只好长一点了。”
7块1毛钱的遗产
已经是立案庭副庭长朱建娜在谈到自己的师傅——涂长江时说道“他是强迫癌晚期,是一个严谨到令人发指的完美主义者。”
对此,涂长江自己说:“在老百姓的眼睛里,法院就是一个严谨的地方。我们的工作做的越细、越到位,当事人就会对我们越信任,案子才能查的清、才能判的明白。”也是2014年,也是一个继承纠纷,双方当事人对遗产的范围存在争议。为了确定遗产,涂长江多次前往农业银行、北京农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从几百笔交易记录中一条条查询线索。经过查询,他发现被告在母亲去世且安葬之后,对母亲生前的银行账号做了注销,转走了其中的钱款,但这些钱数额普遍不大,最少的仅有7.1元,最多的也不过几十元,双方都没有提到这些钱。涂长江却把这些小钱一笔不拉的计入了遗产范围予以分割。“遗产范围是本案的主要争议焦点,查清这件事对于案件的解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这些钱很少,少到当事人自己都不会注意到,但作为法官,我们决不能因为钱少就不用心查。群众或许不懂法,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有没有尽心尽力的去查案子,他们都一清二楚。而很多时候,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恰恰就来源于我们这种尽心尽力的工作态度。只有把工作做到位、做细致,才能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写判决要看证据,但更要看良心
最近几年,由于煤改电等政策的实施,大量的无争议确权纠纷进入到法院。2017年涂长江也接到了这样一个案子。原告李海清起诉自己的大爷李老大,请求确认自己对爷爷生前分给父亲李老二的一处宅院有所有权,并提交了爷爷生前写的分家协议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分家协议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都写明该处宅院归李老二,李老大也在协议中明确表示自己放弃继承权。如今李老二夫妇均已去世,李海清作为李老二的独生子,理应享有该宅院的所有权。涂长江电话询问李老大,已经80多岁李老大说自己定居西安几十年了,认可分家协议的内容。涂长江又询问了签订分家协议时的村干部,得知确实有这样一份协议。眼看着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他并没有急着出调解书,而是决定到现场去看看,谁知这一看竟发现涉诉房屋由李海清的三叔李老三一家实际居住。涂长江当即告知李海清,绕开实际控制房屋的三叔一家仅起诉大爷李老大要求确认涉诉宅院的所有权,明显属于被告主体不适格。李海清撤回了起诉,不久又以相同的案由将自己的三婶告上了法庭。庭审中三婶提供了一份赠与协议由村干部见证的《赠与协议》称二哥李老二已经将房屋卖给了自己,为了避税才写成了赠与,当时二哥说红本丢了就没办过户登记。李海清先是否认协议的真实性,后来又说涉诉房屋有自己的份额,父亲未经自己同意就把房屋赠给他人是无效的。为了查清事实,涂长江多次走访村干部和村里邻居,得知李老三已经在宅院中居住了二十多年,中间多次修房,从未见李老二一家来阻挠。掌握这些信息以后,涂长江用整整一夜的时间准备庭审提纲,在开庭时对双方进行了无比细致的询问。李海清在庭上被问得哑口无言,默认了自己编造大爷对涉诉宅院提出确权分割请求的谎言,妄图绕开三叔一家获得宅院所有权的事实。该案也因为细节化盘问的运用入选《中国法院2019年度年度案例》。
“法官判案,证据很重要,但也不能惟证据论。李海清持有分家协议、红本等证据材料,李老大对此明确认可,又发生在大量无争议确权诉讼涌入法院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只是进行形式审查,再为年过80的定居西安的李老大考虑一下,采用远程开庭调解,而不对涉诉宅院进行现场勘验和走访调查必定造成冤假错案,会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法官裁判绝能图省事,光看证据,更要看自己的良心。”
我就想让大家的判决都能超过我
作为法官,涂长江是一个严谨认真的好法官,他的判决写的长,写的细,写的公正。作为庭长,他是青年法官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他说“我就想让大家都能超过我,写出更好的判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民一庭每一位干警的办公室里都放着一套由“办案红宝书”“司法行为手册”和“判决写作秘籍”组成的“涂氏教材”。
涂长江在完成繁重审判任务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加班加点编纂了《劳动争议案件会议纪要与指导意见汇编》、《普通民事案件会议纪要与指导意见汇编》等十余册汇编材料,分类汇总了自2000年以来上级法院就民事审判实务中疑难问题调研形成的会议纪要和指导意见,堪称“办案红宝书”。说起这套“红宝书”民一庭法官李秀文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个律师对判决不服,说XX专家教授做出了权威解释。我就翻开“红宝书”,给他看高院的指导意见和参阅案例。看着他的窘相,我心里别提多痛快了。这种用业务碾压对方的快感真的太爽了。”
不仅是“红宝书”,涂长江还先后制定了《庭审笔录制作与审查规范》、《外出送达、调查、勘验过程录音、录像规范》等十余项办案指引和管理规范组成的“司法行为手册”,在规范司法行为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裁判文书质量,让大家写出更好的判决,他起草了被称为“判决写作秘籍”的《判决书是法官的名片—关于进一步提高裁判文书初稿质量的思考》。在这篇万余字的文章中,他对裁判文书初稿的草拟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提出了裁判文书初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相应的改进方法。
从民一庭书记员、助理审判员、民三庭助理审判员、民三庭副庭长、民一庭负责人、杨镇法庭负责人最后到民一庭庭长。涂长江一路走来,留下了近4000件案子,上百万字的判决,而曹雪芹的80回《红楼梦》也不过61万字。他说“我可不敢像曹雪芹一样批阅十载,增删十次,那样早过审限了。但一定要比曹雪芹更用心,毕竟《红楼梦》写不好,老百姓的日子一样过,可我们要用判决守护公正,要是判决写不好,老百姓头上的天就塌了。”
文中姓名除涂长江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