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22点34分。
好不容易陷入沉寂的海淀法院执行局微信群,因为一条微信再度点燃:“腾房团队已连续奋战15小时!宾馆、群租户、饭店近三千平米房屋全部腾空,向申请人移交!”
关于这条微信,有两件事需要补充。一是负责办理此案的腾房团队在结束所有收尾工作赶回执行局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三点;二是经过休整后,他们将再赴执行现场,继续执行未完的案件。
让我们从事情的原点——一份房屋租赁合同讲起。2014年年底,某勘察设计院与某建设公司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约定出租楼房、平房等面积共计2600余平方米的房屋。后来,建设公司将房屋分别转租给其他个人、单位,用于开办餐馆、宾馆等。但在合同到期后,建设公司既拒付租金,又拒不腾房。于是,在勘察设计院起诉后,法院作出如下判决便顺理成章:相关单位和个人将房屋腾空并交换给勘察设计院。
案件是非分明,但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一方面,涉案房屋被不同的被执行人占用,在使用过程中又进行了翻建加盖,与签订合同时相比,整体面积增加了一倍有余;另一方面,房屋紧邻北京西客站,与一家综合性医院几乎隔路相望,又被用于经营住宿业,呈现出人员数量大、流动频繁的特点。这些都说明,这将是一场足以让任何执行法官挠头的硬仗。
最“难啃”的案件,必须交给最专业的团队办理。为了加快财产处置速度,2019年海淀法院执行局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腾房团队”,这起案件就交到了王海兵、梁立刚法官带领的腾房团队手中。为了迅速妥善办理此案,执行法官除按照常规向被执行人一一送达法律手续、传唤谈话外,更在部分被执行人拒绝到庭的情况下,冒着北京的秋雨赶赴执行现场进行勘察。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腾房团队看来,勘验现场并不是简单地驾车“绕场一周”。执行法官依法张贴腾房公告,挨家挨户告知停止经营。正是扎实有力的准备工作,使得占用房屋的被执行人及次承租人陆续停业,员工、住户逐渐散去,正式腾房的时机终于成熟。
11月5日一早,数十辆搬家车聚集在涉案房屋院内。得益于前期工作到位,所有房屋使用人均已离开,只留下遍地丢弃的废弃物。但是,申请人的权益应当得到实现,被执行人的合法权利也应当收到保障。
为了避免因为遗留物品的损坏丢失再生纠纷,执行法官穿行在一间间房屋内,对现有设施设备进行登记清点。这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晚上10点半,法官助理李卓名耐不住心中的兴奋,在办公微信群里发了一条微信,这时不少干警才得知,在这个多云的秋夜他们仍在挑灯夜战。
这一天的工作成果丰硕,但是腾房团队心中仍未放松,由于时间的限制,仍有部分房屋未完成腾退。
他们多么希望一鼓作气执结案件啊!可是,一天来高强度的“连轴转”,让团队中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感觉吃不消。于是,他们决定做适当休整,于11月7日再次攻坚。
用文字还原执行工作是乏力的。我们只能说,11月7日的工作一如既往。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幽暗楼道,执行干警们逐一检查了每个房间;在仅能容一人通行的地下室里,他们在每一处都要“转个圈”——这是通过执法记录仪对现场情况进行固定留证。
房工作看似乏味琐碎,却需要细致与耐心。比如,在腾退过程中,执行法官挪开一个箱子,从箱后墙上的空洞望去,就发现了一个面积不小的夹层。又比如,截至17时,腾房仍未结束。而按照计划,他们可能还要在今晚前往被执行人位于昌平区的仓库。
也许,这起涉案面积4600平方米的腾房案件,又会占用执行干警的一个夜晚,但曙光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