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前进路上 初心不改

本站发表时间:[2019-12-31]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刘时语

  高兵法官曾在执行局、信访办、斋堂法庭多个部门工作,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法官除了时刻保持公正廉明,还需要提高自己群众工作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与当事人沟通。高兵法官恰恰擅长与当事人融洽交流,那么他在平时的工作中又是如何做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他进行了访问,特此整理成稿摘录出来给大家共勉。

  学习经历

  刘:高哥,我了解到您之前是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中国政法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被誉为“政法人才的摇篮”。那么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实践经历对您从事法律这个行业有什么帮助吗?

  高:肯定是有一些帮助的。首先,大学期间我们有模拟法庭等活动,学校营造的法律氛围比较好,而且在导师和校友指导下,我在海淀法院实习了差不多一年。跟着前辈们,近距离接触了法院,做了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熟悉了法院的氛围,同时,在和法院的干警们交流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以后如果要从业的话可能就会在法院和律师这两个方面选。我觉得读书期间多实习一下对未来自己选择就业方向会有不少帮助。当时去法院实习了之后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才会更加努力,否则可能无法从事向往的工作。

  工作技巧

  刘:那么您从事法律工作七个年头后就成为了员额法官,还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请问您是有什么特殊的经验吗?是受门法的氛围影响亦或是找到了法院工作的方法?

  高:我来到法院之后先在在执行局待了三年,两年内勤,一年外勤。后来去了信访办,在信访办待了一年多。在职业生涯的四年多,快第五年的时候才真正开始从事审判工作。我认为门法整体的氛围都是拼搏向上的,在这种大环境下,我才能不断历练成长。

  刘:那您在审判岗位上和之前在执行局和信访办的工作区别大么?主要是哪方面的区别呢?

  高:在执行局时,因为执行局主要负责执行阶段的任务,基本流程就是跟在审判的后边。工作的性质使我们能经常了解到双方当事人对于这个案情的看法。所以,要更注重当事人的心理活动。自己去了民庭之后则更加侧重于这方面,我在民庭开始判决前,会跟当事人沟通一下。比如说有些人一辈子没打过官司,对这些程序不是很懂。我会就这方面给双方当事人解释清楚。这样到后期的执行阶段也比较好处理。如需要执行腾房的或者是行为措施的,需要额外关心下一阶段执行的工作,避免出现执行困难的问题。

  此外我在执行局做内勤工作的时候接待了一个比较麻烦的案子,和代院长一起工作,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他说,“接触当事人的时候,首先你要控制好自己的语言,根据工作流程来办既是对当事人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我一直将这句话记到现在,之后就一直按程序、流程走,所以前面的工作对我帮助最大的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和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打交道,学习办案流程,使我在民庭工作更加了解程序以及更能把握当事人的心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那有什么案子是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比较印象深刻的?

  高:因为每一个案子都有不一样的理由,不一样的动机。就拿前一段时间刚办的案子来说,两个同村的人,在一起工作,其中一个人在工作时候被另一个人辱骂,被辱骂者来法院起诉,要求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谈话、开庭大概进行了四五轮,尽管有村长帮忙调解,也很不好劝。虽然这个案子可以顺着程序往下走,直接根据证据判决。但因为原被告年龄都挺大了,七十多岁。之前前辈在带我的时候跟我说过一句话,判决并不能让每个人都得到幸福感。我想如果可以协商斡旋的话尽量采取这样的方式。所以根据实际,我们找到了双方的孩子,通过他们来进行调解。最终由孩子做中间人调解成功,完美解决这件案子。

  派出法庭工作经历

  刘:作为派出法庭的法官,您觉得斋堂法庭有什么样的特点?

  高:斋堂法庭坐落在斋堂镇的核心区,人流量比较大,最大的特点是老百姓打官司非常方便。老百姓有点疑惑或纠纷就会觉得反正法庭离我们这么近,有什么事到法院问一下也踏实。所以斋堂法庭有一个诉前服务窗口,专门负责给当事人解答各种疑惑,这在民庭或者其他审判庭室是没有的。先给老百姓做一个前期的法律咨询,可以促使他可以更加客观理性地考虑是否决定起诉,之后我们还可以提示他做好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有一些其他的特点,例如送达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原告没有提供电话,只提供住址的情况,需要联系他们就需要直接到原告住所找他们,因为派出法庭管辖面积很大,有时候仅送达一个原告就有可能花上半天的时间,所以早出晚归已经成为了常事。

  刘:那斋堂法庭受理的案件或者说当事人有什么特点呢?

  高:第一,当事人诉讼能力这一块,有点欠缺。因为这大部分当事人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有可能是他们人生第一次打官司,所以可能会不清楚程序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时候当事人觉得应该怎样做,但事实上根据程序并不是正确的。这样就需要我们说得更详细一点。另外也会出现人流量、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不仅是附近的案件,还有实际居住地在城区,但户口在山里的当事人回到户籍地来解决纠纷。虽然任务很重,我们也不会懈怠,这是我们作为人民公仆应该做的,要为人民服务,尽可能的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累一点,老百姓就会轻松一点,我感觉这是值得的。当看到他们把困难解决了露出笑容,自己心里也开心,就是一种情怀吧。如果是为了挣钱可以去当律师或其他的,但是法官这个工作就是一个良心活,能做就认真做,这样心里也踏实。

  刘:派出法庭工作的辛苦和重要意义,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导致法官花费了大量精力收效并不明显,那么您觉得为了让百姓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工作,派出法庭的法官在宣传方面有什么需要做的吗?

  高:因为派出法庭要贴近基层司法需求,就要把公正司法作为信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把司法为民作为法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派出法庭是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和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大量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任务,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着“神经末梢”的作用。而且因为派出法庭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我认为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为老百姓提供法律科普,比如进村进户宣传,多组织巡回审判等。很多来法庭打官司的当事人都是农民,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相对较低。派出法庭不能做法律上的“自动售货机”,法官也不能止于做一个“法匠”。派出法庭要完善有关司法为民的具体措施,为当事人提供各种最实用的导诉服务和便民、利民举措,对辖区较远的乡村群众和老弱病残群众、弱势群体提供查询、问询、投诉、诉讼指引、风险告知、资料证据收转、法制宣传等服务,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交代。为了帮助当事人尽早了解诉讼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派出法庭要进行诉讼风险提示,引导当事人端正诉讼心态,树立合理诉讼预期。派出法庭法官还要经常下乡办案,多进行巡回审判,切实减轻当事人诉累,让当事人尽快从诉讼中解脱出来,努力还原案件事实,确保有理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败诉的当事人输得明明白白。

  调解心得

  刘:你之前的工作经历对于你现在当法官之后的调解能力是否有帮助?

  高:有的,对我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我之前办民事案件比较少,在信访办、执行局都是在和人打交道,调解经历让我更能贴近百姓,提升沟通能力。现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基本的思路是有的,一般跟当事人进行一次谈话对这个当事人就能有比较基本的了解,之后沟通时也更能把握当事人的心理,这样对后期案子办理有比较大的帮助。

  去年有一个案子,由于村委会管理不善导致水管破裂,把当事人的房子淹了,村委会一直没有解决这件事事。这个原告多次找村里、镇里反映这个情况,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于是他起诉了村委会,我们收到起诉之后先观察了房子的现状,发现房子并没有完全损坏,内部有一些破损但是外部没有出现问题。通过交流发现,原告非常着急,因为他想把房子拆除重建。村里有旧房改造的项目,但是诉争房屋不在范围之内。这个原告也不要求村里重建房屋,只要求赔偿。后来我们向他释明按照法律程序首先需要对受损房屋进行评估,然后确定修缮方法和赔偿金额,但是走正常法律程序时间会很长,这应该不是他希望的结果。经过反复交流,我们建议原告先找村里协商赔偿金的问题,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和解意向就继续走诉讼程序。他自行和解没成功。最后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调解,村里同意赔偿一部分款项,但付款周期长一点,双方各退一步,算是达成了目的。当时办完这个案子我就在想,以前不好意思和当事人聊,但是通过与当事人沟通交流,更能知道当事人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对自己后期判决比较有帮助,也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性格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解决问题。

  殷切期盼

  刘:那最后有什么对新人想说的么?

  高:首先要主动向前辈们请教,所有人都是从第一步蹒跚过来的,需要向先行者汲取经验,这样才可以让自己业务能力提升的更快。其次要学会主动跟当事人沟通。新人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问题,克服内向,突破自己。我认为,法院的工作岗位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大概分成和当事人打交道、和院内打交道、还有既跟当事人打交道又跟院内人打交道的三种。法院的工作是个良心活儿,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与当事人打交道,要尽量跟当事人讲清楚利弊,帮助其了解流程,而与同事打交道,则要更加注重团队协作,新人对工作是不熟悉的,需要跟着老人慢慢做,努力学习。法院就像一个精密的系统,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齿轮,环环相扣,协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新人能把与人沟通协作这方面做好,基本上工作开展就不会有太大障碍。法院是个整体,大家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我们这个严密的系统就能完好而又顺畅地运行下去,希望大家能精诚团结,一起继承发扬门法精神。

  采访完,我感触最深的是高兵法官对每一起案件的细心,以及对自身工作素养提升的不断要求。每一个工作都不简单,尤其作为员额法官,更需要过硬的职业素养,我们代表的是法院的权威,所以更应该将公平和公正装在心中。古训有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次访谈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使命感和责任感。


[供稿单位:门头沟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