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疫情防控对预付式消费的影响和建议

本站发表时间:[2020-03-19]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梁立君、郭融

  【引子】3月15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消费者产品质量投诉报告》。《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居民消费模式、消费方式发生显著变化,预付式消费“退款难”问题呈阶段性激增趋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受国家有关政策影响,部分预付式消费服务合同暂时无法履行。二中院经研判,此次疫情期间,预付式消费引发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纠纷由“线下”向“线上”转移

  预付类服务合同纠纷已由传统的美容、美发、洗车等生活服务类纠纷向在线教育培训、网络游戏等依托互联网技术的领域转移。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9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经营性互联网服务首次超过远程购物成为服务类投诉第一,培训服务投诉数量跃升至第四。以教育培训服务合同纠纷为例,疫情期间易发纠纷点有二:

  1。培训机构更换授课方式易引发“差价”纠纷。受疫情影响,很多培训机构将授课方式由“线下”转至“线上”,然而“网课”费用一般低于现场教学,故服务合同双方就两种形式授课的课时费差价问题易产生分歧。

  2。消费者要求解除合同易引发“退款”纠纷。对培训目的已落空、无法实现的,如短期考前培训,疫情等待期过后已临近考试,已无充足时间进行培训,此种情况宜解除合同,退还相应费用。对于短暂停课未对培训目的构成实质影响,疫情结束后继续教学仍可实现培训目的的,此种情况不宜一概解除合同,双方应慎重考虑。

  二、预付卡消费纠纷或将大幅增加

  美容、美发、健身等生活服务类领域一直是预付卡消费的“高地”,此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述行业均需暂停营业,消费者无法享受预定服务,极易引发诉讼,易引发如下争议:

  1。预付卡使用期限“缩水”纠纷。一般服务类预付卡均设定使用期限,受疫情影响,使用的有效期可能会缩短并引发纠纷。

  2。预付卡使用人“换人”纠纷。预付卡分记名与不记名两种,实际使用中,记名预付卡仅限办卡人使用,但特殊时期,如办卡人受出行限制无法使用该卡,有可能会预付卡易主并引发纠纷。

  3。预付卡余额返还纠纷。此类纠纷体现在商家同意退款,但主张按“原价”扣款,消费者主张按照“折扣价”扣款,双方协商未果引发纠纷。

  三、法官建议

  (一)经营者方面,应严格履行法定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暂停营业期间,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途径与消费者保持常态化联系,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努力消除消费者的顾虑和担忧,及时处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消费者方面,消费前应尽量了解经营者的市场信誉和经营状况,选择证照齐全、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企业,不可盲目选择优惠力度大的产品。签订预付式消费合同时,应认真阅读相关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及限制性规定。对于金额大、周期长、限制多的合同一定要提高警惕,提升维权意识,理性消费的同时保留相关证据。遇到纠纷第一时间与经营者进行沟通,协商解决方案,协商不成应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三)市场监管部门方面,应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对于曾出现过卷款“跑路”等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董事等管理人员,探索经营限制或市场禁入机制。同时,可以依托大数据平台逐步推行发卡网上备案制度,实时监管企业发卡情况。此外,应完善日常的监督管理,依托“两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加强随机检查,发布合同行为指引、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尽力规范预付式消费市场。

  【相关知识】

  预付式消费是指经营者通过发行预付费卡、预缴预存等方式收取消费者押金、会员费、课时费(课程费)等预付费用的消费模式,并在经营者及其所属集团、同一品牌特许经营体系内,兑付商品或者服务。


[供稿单位:北京市二中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