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陈昶屹:中关村人民法庭的战疫“管家”

本站发表时间:[2020-03-23]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李欣

  “开饭啦,来,趁热吃!”

  中午11:40,海淀法院中关村人民法庭办公区的楼道里,庭长陈昶屹送餐的声音准时响起,他拎着满满几兜子刚从食堂领回来的盒饭,挨个敲门送餐。

  “有汤,小心别撒了,先吃饭,等会再忙。”从今年过完年上班开始,“全国模范法官”“CCTV2017年度全国十大法治人物”陈昶屹就多了一个身份——“专业送餐员”,每天中午回院里食堂领盒饭,之后分给“村里人”。为了避免人员聚集,降低接触频率,每次领餐回来,他都一一送到每个人手里。

  “我是庭长,也是庭里为数不多的男同志之一,这个时候,我得保护好大家。2003年‘非典’时我还在上大学,那会儿就负责给同学们领饭、送饭,17年后‘重操旧业’,业务技能还可以,不生疏。”陈昶屹笑着说。

  “我们庭长每天来得特别早”,这在中关村法庭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以前早早到单位,陈昶屹坐下就开始疯狂码字,现在来单位,第一件事是先到处转转,看法庭、办公室都消毒了没有,如果能碰上来消毒的物业师傅,就再多叮嘱几句。约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就开窗户通风,“消毒水的味道不好闻,但每天早上闻着这个味,我才安心。”

  “现在开庭!”每日“巡逻”结束后,陈昶屹正式进入工作模式。

  因主动承担了许多疑难复杂案件,陈昶屹成了庭里最早一批“云开庭”的法官。目前正在审理的,是一个著作权纠纷案件,两家学术期刊网站就刊载论文的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发生争议,诉至海淀法院。

  “这是个非常典型的著作权纠纷,发生争议的根本原因,是早期学术期刊在发表作者论文时,没有同时征得作者同意,将论文刊登上网。这个类型的案子,庭里一下收了好几十个。我自己先办几个,然后通过法官会议,和大家交流、会商,这样方便统一裁判尺度、规范裁判标准。”对陈昶屹而言,开示范庭、办精品案,是责任,更是习惯。

  法庭上的陈昶屹,思路清晰、驾轻就熟;办公桌前的他,认真专注、一丝不苟,开庭、写判决、写书,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作为院里《法官说法丛书》编写的牵头人和撰稿人,陈昶屹要在把握整体进度和方向的同时,完成他个人负责的涉及网络人格权侵权的内容,确保丛书按期交稿。“我个人也在写一个有关网络名誉权的专著,对我这么多年的审判经验做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

  当然了,庭里的两个“传统项目”——“中关思享”和“中关思源”也没有停摆,学习活动都转移到了线上。“中关思享”是中关村人民法庭的业务品牌,定期学习分享审判业务领域的前沿知识。

  在最高院关于疫情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发布后,陈昶屹第一时间在“钉盘”中上传了《互联网庭审使用问题指南》《法官书记员操作介绍视频》《关于下载互联网庭审录像的注意事项》等资料,并组织全庭干警学习,让“云开庭”精准落地,实现常态化。

  此外,他还组织干警专题学习了《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在他看来,审理知识产权类案件,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所以在疫情防控期间,学习也一定不能停。“我们利用‘钉盘’及时将各种资料分门别类地上传存储,并专门建立了知识管理库,供大家交流学习。”

  而在党建品牌“中关思源——共同战疫,我们在行动”中,他带领大家一起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并分享心得体会。“作为一庭之长,我得当好大伙儿的‘管家’,业务、学习、生活,哪样都不能落下,特殊时期更得格外上心才行。一定带领大家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一起走向战疫胜利的那一天!”

  除了服务“村里人”,作为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分院兼职教师,陈昶屹也化身“主播”,上线讲课。

  在市高院教培处3月18日组织的“京法网上课堂”上,陈昶屹与全市法院的法官分享了他最新梳理和总结的专业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涉网络人格权侵权纠纷相关法律问题及司法应对”。

  他是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我最喜爱的好法官、CCTV2017年度法治人物,是海法最闪耀的青年之星,更是北京法官的模范代表。荣誉和光环背后,是他对人民群众的一片赤诚,对法治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的职业梦想的执着追求。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陈昶屹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数次下沉社区一线共战疫,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北京法官的榜样力量,践行着首都法院法官的使命担当!


[供稿单位:海淀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