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标兵”张璇:接受“不完美”,但决不停止追求完美

本站发表时间:[2020-04-20]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田琳

  在近日召开的北京法院2020年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会议上,表彰了北京法院第五届司法业务技能比赛业务标兵。他们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既精通业务,又热爱生活,传播着满满的正能量。下面与您分享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知识产权审判业务标兵”称号的张璇的故事。

  海淀法院民五庭(知产庭)副庭长张璇:在立案庭见过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也在研究室写过大大小小的材料,审过家长里短,也判过“全国首例”案件,还在中国人民大学戴过法学博士帽,声音温柔,安慰过茫然的助理,气场强大,吼过扰乱秩序的当事人。这份履历属于张璇,海淀法院一名80后副庭长。

  01 对自己的职业尊重、热爱和认真负责

  2009年,张璇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海淀法院,先后在民二庭、立案庭、研究室工作历练过,跟过曲冰、曹力、王婷三位师父办案。

  张璇说,三位师父风格迥异,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给予尊重、热爱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而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也是从三位师父身上,张璇明白了:一名优秀的法官不光要储备大量的法律知识和其他知识,还要有理解法律原理和精神的能力,不光能够审理好案子,还要有意识地对案件中所反映出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成为某一审判领域的专家。

  2017年,张璇被任命为民五庭副庭长,开始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知识产权发展同频共振,民五庭也是全国基层法院最早成立的知识产权审判法庭之一。在这个优秀的集体里,身边都是优秀的同事,刚刚“跨界”的张璇感受到了压力和挑战。

  一提起知识产权审判,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高大上”,第二反应就是“好难审”。知产法官除了要运用严密思维去查明案件事实、去提炼案件争议焦点,还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以及裁判对行业行为的导向甚至是对立法空白的补足。很多知产案件涉及技术问题和商业模式问题,这就要求知产法官的思路不能局限于法律。

  刚开始审知产案件的时候,张璇不太好意思在法庭上问当事人一些涉及技术、商业等领域的专业问题,但是这些基础问题弄不明白,案子就没法判。

  张璇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不提问,是因为怕当事人觉得自己无知?还是怕有损自己身为知产法官的权威?术业有专攻,新问题层出不穷,知产法官也不可能什么都会。她也发现,当事人是非常乐于在法庭上向法官解释专业问题的,他们明白,法官对这些问题越清晰,做出的判决就会越公正,他们的合法权益就越容易得到保障。

  张璇说,在法台上,法官应该对自己诚实、对裁判负责,提问既是调查真相的必要程序,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比如现在自己就知道如何分析互联网流量、如何对时间戳进行取证,也会用商业思维去了解商业背景和模式。

  在民五庭三年多的时间里,张璇承办或参与审理的禁止向公众提供中超联赛摄影作品案、全国首例短视频保护案件等典型案件获得了业界的普遍好评,撰写的裁判文书也获评海淀法院裁判文书金玫奖。

  2019年,北京法院举办第五届司法业务技能比赛,张璇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她选择的参赛案件是一起涉及对数据抓取和使用引发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这个案件能够充分体现当前互联网市场的特色。庭审前,她召开庭前会议,组织双方交换证据,固定无争议事实,归纳争议焦点;庭审中,突出程序的规范性和严谨性,避免出现程序瑕疵;庭审后,则是精心撰写、反复打磨裁判文书。最终,张璇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知识产权审判业务标兵称号,她说:“获奖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院里支持和庭里集体努力的成果。未来,我也会更有信心在知识产权审判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02“多输入,多输出”

  除了追求审判工作的“完美”,张璇的学术调研成绩也很突出,多次在全国法院学术研讨会上斩获大奖,曾经连续两年和同桌小伙伴廖钰一起获评全国一等奖,撰写的文章类型多样,覆盖程序法、民商、知产等各个领域。

  张璇说,自己很感谢在研究室四年半的写材料经历,不仅是写作上的训练,还有思维上的训练,这些训练让自己可以用宏观化的、体系化的视野和角度去审视审判的价值;也很感谢民五庭的业务学习机制,特别是两周一次的“知产知新”研讨会,各个审判组坐在一起,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大家经常从下午讨论到晚上七、八点,特别启发思路。

  到民五庭前,院里和张璇谈话,告诉她知产庭适合爱探索和爱思考的人去。到了民五庭后,她确实感受到了这样的氛围,知产人普遍都爱思考问题,很多看似小的问题,大家总能展开一番大讨论。特别是民五庭两周一次的“知产知新”研讨会,各个审判组坐在一起,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大家经常从下午讨论到晚上七、八点,特别启发思路。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进程的深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各类新法律、新法规相继出台,新类型的案件也会接踵而来。张璇笑称,这些疑难复杂新类案件都是稀缺的司法资源,必须倍加珍惜,深入调研、深入思考案件背后的行为导向和价值衡量,不能简单地“案结事了”。

  对于如何做好学术调研工作,张璇给出了自己的两条独门秘籍:

  多输入,不仅要多看法条,多看优秀判决、案例、论文,还要多与他人讨论交流,倾听他人的经验总结,通过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技术立足,以裁判立身。

  多输出,沉下心来潜心思考和写作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篇好的论文、调研、判决要不断修改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一定要多写作,言之有物,写之有料。

  当然,不是每篇学术调研文章都能获奖,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跟自己“妥协”,承认能力的欠缺,但是要相信,能力的不足只是暂时的,通过坚韧不拔的、多次的、长时间的训练,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让自己具备司法的研习能力。

  03“每一次距离的突破,都充满成就感”

  张璇有一个习惯,喜欢提前列出计划,每年、每月、每周、每天都要有计划,而且要可操作、可执行,所有的事项都要列出优先级,重要的先做,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曾经,张璇是一个计划完美主义者,每天必须按部就班严格地完成当天的计划。如果计划被打乱或者未完成,自己就会很焦虑甚至烦躁。

  有一次,她把一个庭审直播列在了自己的计划里,但法庭很早就被另一位法官预定做庭审直播了。为了完成“计划”,她毫不犹豫地给那位法官打电话要求换法庭,结果自然是法庭没换成,计划也没完成。

  后来,张璇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为了所谓的“完美”计划,竟然用那么生硬的口气和自己的同事说话,必须向同事道歉。她说,严格地完成计划是一种自律,但是也要接受变化,坦然地面对变化,不用为计划的改变而焦虑。

  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工作上的“计划”不得已被打乱,张璇积极适应特殊时期的这种“改变”,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开始线上云审判,线上云学习。不久前,她作为承办法官对一企业作出禁令,明确了特定广告语作为商业标识的可保护性。她作为民五庭的副庭长,从春节过后每周四都会准时上线,和全庭的小伙伴一起线上学习,“知产知新”不停步。

  在生活中,张璇喜欢和家人一起“有计划”地运动,尤其喜欢跑步和滑雪。她觉得,跑步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相处的方式,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很容易爱上这项运动,迷恋上大汗淋漓后带来的愉悦感,每一次距离的突破,都充满着成就感。

  张璇还曾完整地滑完了90个雪时的滑雪课,已经可以上“黑道”了[“黑道”属于滑雪运动中的“高阶”(Advanced)级别]。现在,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2020年宝宝出生后,自己能尽快恢复训练,争取在今年冬天滑双黑道。目测这个小目标可以实现。

  法台上的青春年华,悠悠流转,润物无声。十一年的时光,不长也不短,张璇不再青涩,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存在,但是永远不会停止追求完美的脚步。


[供稿单位:海淀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