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起拒绝佩戴口罩打伤防疫员而引起的纠纷。
北京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在海淀区某超市门口,拒不佩戴口罩的醉酒男子魏斌(化名)因被阻止进入超市而不满,将执行防疫的工作人员李东、王齐(化名)打伤。
魏斌因酒后滋事拒不配合防疫工作、殴打工作人员,情节较重,被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处以行政拘留14日。魏斌行政拘留期满后,被打伤的防疫员李东、王齐又以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为由,分别将魏斌诉至海淀法院,要求其赔偿医药费损失892。38元、570。22元。
海淀法院受理该两起案件,经原告同意后,委托人民调解员刘赞开展诉前调解。
万事开头难
被告无法联系,民警线上相助
4月9日,人民调解员刘赞收到李东、王齐诉魏斌的两起案件后,即刻了解案情,着手调解工作。因疫情期间主要采用电话调解,正当刘赞准备联系被告时,却发现案卷中没有他的联系方式,原告对此也一无所知。
联系不上被告怎么办?
刘赞想到被告魏斌曾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办理此案的民警肯定有他的联系方式!
于是,刘赞从原告处获取了民警王警官的联系方式。但当事人的电话不能随便透露,王警官表示需要到法院核实刘赞的人民调解员身份后才能提供。
但当王警官告知刘赞他已到法院门口时,却发现王警官到达的是海淀法院派出法庭,而刘赞在海淀法院本部办公。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疫情特殊时期,双方遂改为微信视频方式验证身份,刘赞提供了人民调解员证件和相关手续,王警官核实后将被告魏斌的联系方式发送给刘赞。
“咱们都是为人民服务!”
对于刘赞的感谢,王警官这样回答。
调解陷僵局
被告否认事实,法官及时跟进
几经周折,刘赞终于取得被告魏斌的联系方式。但当拨通电话时,魏斌及家属情绪激动,否认案件事实、并对刘赞的调解员身份提出质疑,称公安机关侵犯了其个人隐私。
对于被告魏斌的激烈反应,刘赞事先没有想到。他耐心细致地跟魏斌讲述案情,对他提出的质疑一一解答。刘赞表示,如果魏斌认为个人隐私被侵犯,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认为公安机关违法,可进行行政诉讼;如认为调解员工作不妥,可向相关部门核实身份,也可进行投诉。
但魏斌及其家属情绪仍未平复,并称魏斌家属突感身体不适需要拨打120紧急就医,随即挂掉了电话。
本案的人民调解工作陷入僵局。
为不耽误原告通过诉讼程序解决问题,刘赞做好了工作记录,并与立案庭速裁法官张志富一起商讨并拟定了下一步的调解方案。
峰回路转处
当事人道歉求调解,调解员度势出方案
调解员和法官按照既定方案继续开展调解工作,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4月10日上午,刘赞接到被告魏斌打来的电话,魏斌询问了案件的进展,并为自己的不当态度向刘赞道歉,希望刘赞能继续为其主持调解工作。
在电话沟通中,刘赞电话告知魏斌原告的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及相关证据材料。魏斌表示其与家属身患多种疾病,家庭困难,两个案件希望赔付300元了结。刘赞与其细心沟通、认真普及法律知识,随后其表示愿意出600元一次性解决——这与两起案件总计1462。6元的诉讼请求相去甚远。
为此,刘赞向魏斌提出了两项调解建议:第一项是一次性给付1200元,原告交付看病发票给魏斌;第二种是考虑魏斌经济困难,分期支付原告1462。6元。被告魏斌表示两种方式都可接受,但希望调解员能尽量做通原告工作。
柳暗花明时
双方各让一步互体谅,两案多次协调均化解
调解员刘赞在与被告魏斌进行初步沟通后,便开始联系两起案件的原告继续调解。由于原告王齐表明医药费均是另一原告李东给支付,调解员便联系了李东。
在电话里,刘赞告知对方魏斌家庭困难的情况,并询问对方,考虑到这次事件是酒后所致,原告能否考虑谅解并让步。在调解员多次向双方释法说理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魏斌一次性支付1200元,原告提供医药费票据。对此,魏斌表示尽力凑钱一次性付清。
最终,在调解员刘赞的在线指导下,两案原告将医药费发票单据交付被告魏斌,魏斌将1200元一次性支付给原告李东、王齐,二原告于4月15日通过快递向法院提交了签署完毕的撤诉申请书。
法官提醒
疫情期间出现纠纷,调解协商、互谅互让、共担风险、共渡难关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这两个案件的调解过程一波三折,但最终在法官、民警、调解员及双方当事人的协调配合下调解成功。
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制度是法院开展案件繁简分流、便利当事人快速解决纠纷的重要尝试,给当事人提供了更多快速解决纠纷的渠道。
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加强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拒绝配合疫情防控的行为,不仅会增大病毒传播风险、影响疫情防控秩序,严重者也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在此法官提醒,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加强自身防范,切勿让疫情防控成果功亏一篑。
(文中人物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