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名农民工,30万元劳务费,平均每人2万元,看似不多,可背后却是一家人的生计,是孩子新学期的学费,是老人买药看病的保命钱,是返乡民工开店创业的本钱,是农民工返城务工的路费……保民生,就是要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所得。
近日,北京一中院在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线上审理的方式,适用快审工作机制,迅速审结一批涉鄂籍农民工劳资纠纷案。15起案件,从立案到审结,总计用时14天。快审快结,纾老百姓之困,解农民工“薪忧”,北京一中院用司法实践将保民生落实到具体案件中。
打工没给工资 农民工索要劳务费起诉到法院
据悉,2017年高旺林等15名湖北籍农民工在“包工头”李陆生的带领下赴北京打工,李陆生通过赵海宁转承包了宏英建筑公司的一项工程,高旺林等人主要做砌墙、抹灰、墙面维修等体力活。虽然工作累,但高旺林还是挺开心的,“来了个把月,总算找到活,有钱赚了。”9月份工程完工后,高旺林满心期待的等着发工资,却始终拿不到属于自己的血汗钱。高旺林和工友一起找包工头,包工头却说自己也没有拿到工程款,只给她们打了个“白条”。高旺林等人又找宏英建筑公司索要工资,宏英建筑公司却称“工程包给了赵海宁,公司和你们之间没有合同关系。”高旺林和工友边打工边要工资,一拖就是两年多,工资还是没着落。不得己,高旺林等人将宏英建筑公司、赵海宁、李陆生起诉到一审法院。一审法院最终判决高旺林等人胜诉,宏英建筑公司和赵海宁不服,向北京一中院提起上诉。
二审审理期间正好赶上疫情期间,因疫情防控的需要,高旺林等人在湖北居家不能外出打工。失去收入来源的他们,更加渴望早日拿到属于自己的工资。
线上“云庭” 智慧法院助力保民生
立案庭依法受理该案后,经合议庭了解,15名农民工和包工头都是湖北籍当事人,既无法来北京参加现场审理,又无法同时在线庭审,这给案件的快速审理增添了难题。经过阅卷,主审法官梁志雄发现法律援助律师代理15名农民工参加一审诉讼,遂立即与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联系,协商再次指派法律援助律师代理二审案件,减轻湖北籍农民工的诉累。线上审理前,书记员逐一打电话,告知线上“云庭”的下载方法并提前测试。5月27日上午9时,线上审理正式开始,梁法官负责线上询问,15个案件集中审理,采用示范诉讼的方式,凝练争议焦点、减少重复发言、节省审判时间、减轻当事人诉累,用半天时间即完成了15个案件的线上询问工作。持续3个多小时的线上询问,紧凑流畅、规范有序。
该起案件的线上审理是北京一中院坚持疫情防控与案件审理统筹推进的一个剪影。疫情期间,北京一中院及时制定《电子诉讼在线规则》,发布《在线庭审申请和操作指南》,推送《远程诉讼服务指南》,智慧法院建设在疫情防控期间“大显身手”,真正实现线上庭审常态化,审判工作不停摆,保障民生不缺位。
快审快结 北京一中院保民生开启加速度
据悉,这15起案件适用快审工作机制,由立案庭第五审判团队负责审理。案件审判过程紧张有序,5月14日立案并分案至审判团队,15日阅卷,18日送达诉讼须知,21日搭建文书框架,26日指导当事人使用线上系统,27日上午线上询问、下午合议、晚上撰写文书,28日送达判决书。14天的时间,15个案件全部审结。最终,北京一中院认定宏英建筑公司违法分包工程、未支付工程款,维持一审法院判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湖北籍农民工的工资有了希望,基本民生有了保障。
“感谢法院快速审判,维护了我们湖北农民工的权益,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湖北籍农民工写来感谢信。
立案庭快审团队为什么能实现快审?“在立案之时,我们运用系统智能判断和人工识别相结合,做到提前预判、梳理分类;在审理时,我们发挥审判团队协作优势,协同配合、快速审结,依法保障服务民生。” 北京一中院立案庭庭长潘洁介绍道。
(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