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陈聪慧:金融速裁“女团”里,每个人都是“担当”

本站发表时间:[2020-07-13] 来源:海淀法院 作者:李婧怡

  4位平均不到30岁的女生,组成1个金融速裁团队,能形成多大的能量?——2017年结案2700件,2018年结案2724件,2019年结案3045件,连续三年居全院审判部门首位,在全市商事审判部门名列前茅;2019年把平均结案周期缩短10天。

  日前,在北京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北京海淀法院陈聪慧速裁团队被授予“十佳调解速裁团队”荣誉称号。这支由法官陈聪慧,法官助理王秀楠、陈玲玉,聘用制法官助理云娜4位女将组成的队伍用成绩证明,当一个团队彼此配合、相互激发并形成良性运转时,1+1+1+1可以远大于4,成就4的“N次方”。

  每个人都是一个担当

  2016年入额时,陈聪慧结案800件,“那时我觉得,这个数字已经突破极限了。”

  2017年到温泉法庭后,她亲身见证了金融案件的井喷式增长。2019年5月,海淀法院整合全院资源,构建“三纵一体”“1+7”“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格局,全面优化速裁团队建设。作为金融速裁法官,陈聪慧的极限也就一直没降下来过。

  说起这场已经做了5年“极限运动”,陈聪慧说,“我一个人也许第一年可以跑得很快,但第二年肯定趴下;我们四个人一起,才能跑得又快又远。”

  在这个年轻的金融速裁“女团”里,每个人都是一个“担当”。法官陈聪慧负责常规金融和保险案件从前端到后端的全流程工作,并对团队产出严格“品控”;法官助理王秀楠擅长统筹安排,可以将大批量金融案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并处理好团队外出调查的工作,是当仁不让的“管理”担当;法官助理陈玲玉是团队里的“研究”担当,乐于钻研特殊案件且擅长总结归纳,针对疑难问题进行法律检索与案例研读;聘用制法官助理云娜则是“技术”担当,善于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对案件的流程管理和监控。

  对于各位“担当”,陈聪慧始终以“准法官”的标准来要求和培养。她们没有以案件办理节点进行横向分工,而是根据金融速裁案件特点,采取纵向“包干式”“垂直式”分工——每位成员承包一部分案件并负责到底,完成从发起诉到卷宗归档全流程的全部书记员工作。“这样处理大量案件时,可以避免交接混乱、审理流程停滞等情况。”

  作为师父,陈聪慧认为这种一包到底、动手实践的“准法官”模式,能够帮助理打牢民商事案件从实体到程序的全流程基本功,而这也正是胜任速裁工作的基础。“我做助理时,我的师父就给我狠抓基本功。现在金融速裁工作任务重、节奏快,所以在我的团队里,基本功是第一位的。”

  目标和计划要达成匹配

  收案登记表从1页变成数页,再变成一整本;送卷从1位内勤变成2位,后来直接变成卷车。陈聪慧团队的案子,最简单的形容词就是“多”。

  案件进入团队后,首先会经历二次“繁简分流、快慢分道”,陈聪慧会根据收案时间筛出旧存案件,集中精力全程跟进;流程繁琐或者疑难复杂的案件也由她亲自督办。其余案件,她则根据案件类型统筹分工。常规金融案件大多是围绕几类金融产品产生的大量同质纠纷,金融产品种类不同导致案件争议焦点各异。针对这一特点,团队根据涉诉金融机构对案件进行内部分流,确保每位助理在充分了解同类型金融产品特点的基础上迅速抓住审理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充分节省时间和沟通成本。

  2019年新接手的保险案件相对更复杂,也是需要学习的“新事物”。为尽快上手,陈聪慧根据案由分配了任务:陈玲玉负责保险合同纠纷,同时与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对接,为保险消费者提供专业的调解资源;王秀楠和云娜主要负责由保险公司提起的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她们志在修炼成某类案件的“行家里手”,再通过集中交流让知识和经验成为全员的财富。

  分工后要如何进行时间规划?她们采取了“从远到近”和“从近到远”相结合的方法:从远到近设置工作目标,即年目标、半年目标、季度目标和月目标;由近到远安排工作计划,即团队成员需对手头的具体案件在当周、当月的进展做规划。“你要知道在这段日子里你想做什么,以及手头的事应该走到什么阶段。目标和计划要达成匹配。”每半年结案后,她们都会总结评估目标的完成情况,并着手设计下一阶段的工作。

  在双线并行的时间规划中,她们始终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也保持着优秀的战绩——陈聪慧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荣获“北京市法院模范法官”、海淀法院“模范个人”“金天平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团队荣获首届“北京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称号。

  把充分的准备做在前面

  缩短商事案件办案周期、减轻当事人诉累,是法院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为此,陈聪慧团队在个案的办理中最重视“把充分的准备做在前面”。

  在北京市高院推行要素式审判的背景下,速裁审判已广泛使用表格式开庭法。陈聪慧团队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案由、不同机构产品的纠纷特点,设计出更完整的个性化表格,并将表格式开庭延伸至保证保险纠纷等由传统金融案件衍生的保险案件上。当事人选择匹配的表格类型后,即可根据清晰的指引准备材料。而引导当事人准备材料的过程也可以起到内部繁简分流的作用——“如果发现我们设计的表格都无法涵盖,就说明它很特殊,我需要亲自督办。”

  商事案件中,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鉴定、保全申请的情形十分常见,保障当事人诉权是重要的程序正义。对此,团队的要求是“全程询问、全程留痕”。当事人提出申请,就立刻安排询问,做好笔录。“其实直接处理也并非不可,但询问可以让我更了解双方争议焦点,自己也可以把握好办案的方向。”把整个程序的衔接事无巨细地做扎实,看似费时费力,却能无形提高办案效率和准确度。同时也是一种与当事人沟通、让当事人更理解法院工作的方式。

  疫情期间,案件审理大量转移至线上。而金融案件当事人大多分布于全国各地,且经常大批量开庭,这就对前期的沟通提出了挑战。陈聪慧团队会向能够正常签收法院传票的当事人逐一电话确认是否同意线上开庭、是否同意合并审理等。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她们自己设计了短信模板,清楚列明线上、线下开庭的准备工作和法院工作人员联系方式,方便当事人自主选择。“前期把情况给当事人交代清楚,大部分人其实都会理解,沟通起来也更快。”

  不打无准备之仗,意味着准备要足够扎实、足够清楚。充分的准备成为金融速裁的加速器,也让当事人在优化的“用户体验”中更理解法院裁判、服判息诉。

  完美主义不是加分项,是门槛

  严格的管理、扎实的准备,用“完美主义”来形容陈聪慧团队恰如其分。而在她们看来,完美主义并非法官职业的褒义词或加分项,而是最低标准。“因为你的裁判要经过历史检验,至少要经过当事人的检验。”

  如何将完美主义付诸实践,保证审判质效?除了严格管理,“问题导向”是关键。“基层法院的法官,必须切实为当事人解决问题。”

  在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某银行起诉刘某要求偿还欠付的贷款本息,并申请冻结他名下的银行卡。审理中,刘某主动向陈聪慧说明,自己是因家中变故才没能及时还款,并表达了积极的还款意愿:“我希望法官能帮忙做做工作,我不想把债越拖越多,争取这回一次性还清。”经验让陈聪慧判断出,刘某有一定的偿债能力,也不是破罐破摔的“老赖”,这个案子有很好的调解空间。于是陈聪慧多次与双方当事人协调,最终促成调解方案达成。为实现案结事了,她积极推动调解协议切实履行,并依法解封刘某的银行账户,案件很快执行完毕。

  在大力推进“多元调解+速裁”的背景下,陈聪慧团队所在的海淀法院和温泉法庭也在专业审判领域不断加强探索。2019年,海淀法院立案庭、温泉法庭与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共同搭建了保险纠纷诉调对接机制,通过专业力量和行业自律及时化解纠纷、保护消费者合理诉求。目前团队已借助保险协会成功调解16起案件。在后来的一起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原被告围绕一份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身保险合同产生了激烈矛盾。陈聪慧及时委托保险协会保险合同纠纷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不到三周,双方当庭达成和解协议。

  “金融速裁并不是冷冰冰的。帮当事人寻求问题的最优解,就是我们的司法温度。”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案件,陈聪慧更重视判后释法工作。出具裁判文书后,她会给双方当事人一笔一笔演算账目,“很多当事人本身就从事财务工作,你把这笔钱算清楚,他就更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判。”因此,一份裁判文书就像一张精密的财务报表,一步都不能错。

  一份“完美主义”的裁判文书,一个“问题导向”的解决方案,是她们的工作任务,更是这支实干型团队的热爱所在——作出让当事人认可的裁判,切实解决问题,“那种成就感让人很享受,很快乐。”

  每多学一点,就更快一步

  要在金融速裁的赛道上跑得又快又稳,法律功底和金融知识缺一不可。而金融衍生品种类多样,光靠基本知识容易“跟不上节奏”。于是,团队逮住时间就拜师学艺。

  对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融入了四位“学霸”的生活之中。对接的行业协会也成了她们的师父,新产品的交易规则是什么?双方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行业对某类保险产品的告知义务有哪些具体要求?她们从案山卷海里挤出时间学习、消化、共享。

  知识的流通也是相互的,团队通过向保险协会提出司法建议等方式,一起探讨被告包含保险公司的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的合理化解决方案,以及规范保险公司合规经营的方式。在互相学习中畅通立调裁流程衔接渠道,共同为优化保险领域营商环境而努力。

  “往常录入公告需要一案一处理,耗时耗力,现在用小程序几分钟就可以处理好一批案件。”除了金融知识,陈聪慧团队还着力提高案件批量化处理的技术,积极向庭里的技术达人请教与学习。跟着陈聪慧已5年的助理王秀楠,在最初接触金融速裁时也觉得大量事务性工作让她应接不暇,一不留神就容易出错。“快节奏、大工作量,这是金融速裁的法官助理从校园进入职场后的一大挑战。”云娜则把“办公技术的学习能力”与“大批量案件统筹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视为速裁团队助理必须修炼的三大能力,经过努力,她从刚入职时的电脑小白华丽转身为团队“技术担当”。随着温泉法庭根据金融速裁需要开发出相应的“批量程序”,云娜和陈玲玉总是冲在拜师学艺的最前线,“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学习,效率和准确度都提上来了。”

  如今,每次的技术“上新”,团队都会派人跟进,再全员普及。她们享受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因为每学一点,都能更快一步。

  “某银行的起诉发了吗?”

  “发了,开庭已经定在了5号。”

  “某案的管辖询问做了吗?”

  “已经做好了,笔录在这。”

  这是陈聪慧团队的“默契日常”——每到需要进入下一步的时候,她们的小伙伴已经按流程完成了上一步。审判质效也在这严丝合缝的配合中,不断突破更高标准。

  正如团队长陈聪慧所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特别闪光的人,但我们把能量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支闪光的队伍。”


[供稿单位:海淀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