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他踩着70后的尾巴出生,憨厚壮实、豪迈正义,喜欢啃硬骨头,喜欢和疑难复杂案件较劲,喜欢一切有挑战性的东西。 他是王海兵。
即使“挖地三尺”,他也要把线索揪出来。
有一家工程公司,拖欠工程款和工人工资高达八千多万,公司账户上却显示资产为零。
合同款项、账目清单、应税合同、纳税明细。。。。。王海兵把所有相关信息,全部整理出来,逐一过滤排除。他发现这家公司旗下子公司取得了“建筑工程企业一级资质”,这是一个含金量相当高的资质证书。一家公司要通过业绩、资产、设备、人员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从最低级别开始申报,层层升级,是个道阻且长的过程。
他顿时眼前一亮,以这个关键信息为切入点,“继续赖账不还,法院将依法查封企业资质。”一亮出杀手锏,被执行人的表情管理瞬间失控。最终,与这家公司有合作关系的第三方公司偿还了高额债务。
拯救一家企业,也能挽救无数家庭。
王海兵说:“执行工作不能单纯靠查封、冻结、扣押,要学会看账本和现金流,深入查资金走向。还要了解各行各业的经营模式,像工程款一般都是年底富裕;网络公司的回款在不同的时间周期,利益模式也不同。”
他善于打破壁垒,激发创新。
曾有一部影视剧火遍大江南北,将大历史中的传奇,传奇中的悲欢展现得淋漓尽致。殊不知从拍摄到播出,却几番波折,刚开拍三集,投资方就以资金链断裂为由,秒变空壳公司,卷钱跑路的同时,还卷走了版权。
剧组无法正常运转,无奈之下,导演将投资方告上法庭。结合案子的独特性,王海兵决定创新执行方式,他多次前往国家版权局交涉沟通。最终这部影视剧的制片方和中央电视台、多个地方电视台签订合同,确定收益权。开播后一揽收视狂潮,成为荧幕经典,通过利益提成的方式,拯救了整个剧组。
王海兵说:“要怀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让申请人感受到善心,还要时刻保持创新。”
他带领的腾房团队,“无所不能”。
为了加快资产处置速度,2019年,执行局专门成立了一支高精尖的“腾房团队”,承包了大量“腾房案件”。
小到几十平,大到几千平;见过简易出租房,也见过富丽堂皇的大豪宅。能在炎炎夏日的酷暑下释法析理,也能在暴雨萧瑟中挑灯夜战;能势在必行、速腾速结,也能在一天之内驱车往返400公里辗转两座城市。
看似平平无奇,实则背后暗藏秘密。
不久前的一起腾房案件,王海兵敲了半天的门才响应,居住在里面的中年男子声称是被执行人的朋友,只见他神色慌张,不敢抬头,说话吞吞吐吐,做身份登记时更是故意拖延时间。
王海兵察觉到了异样,回去后立刻联系公安局,查证身份信息,他发现这名男子曾有过犯罪前科,目前正在被青岛市公安局通缉。
第二次再去沟通交涉时,为避免打草惊蛇,王海兵例行贴上公告,并督促男子尽快搬家,这一招声东击西,并未引起怀疑。等到青岛公安局的同志到达北京,王海兵和他们通力协作,直接将中年男子制服,也顺利将房屋腾退。
在善意腾房中,看到了他对被执行人的温度。
在一个依法拍卖的腾退房屋内,王海兵见到了三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有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还有一对近80岁的老夫妇。
他们经人介绍,把全部身家押在了据说能有高回报率的“投资”里,介绍人又把钱转投给了另一家公司。公司卷钱跑路,三个老人在漫漫追账路上相遇,无家可归的他们“抱团取暖”,住在了这家公司名下的房屋里。
老夫妇要照顾卧床不起的老奶奶,生活着实艰难。王海兵前前后后来了五六次,不光耐心讲道理,还会帮忙做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务,老人最终被感化,同意搬去养老院。他第一时间帮忙联系,亲自去实地考察,希望在护工的照顾下,三位老人居能安身,医可治病,安享晚年。
腾房,是个“危险工种”。
在王海兵的身上,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疤痕,这是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后,留下的深刻“印记”。见过抱着煤气罐,要誓死而归的;见过左手抱着汽油桶,右手握着打火机,要同归于尽的;还曾见到过挥舞着大刀,要一刀两断的。
他冷静、果敢、从容不迫,理智地跟被执行人沟通斡旋,转移注意力。另一边,法警缓慢移动,在一旁趁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扑上去,一把夺过手中的打火机。
遇到突发情况,说不犯怵是假的。王海兵说:“外出执行时,我身为团队长,既要保证全队人马的安全,更要保障当事人的安全。关键时刻我不能怂,一向后退,被执行人会步步紧逼,很容易被牵制住。要拿出两米八的气场,压制住对方。”
是团队,给予了他从容不迫的勇气,和源源不竭的动力。
“老梁老梁,专业腾房,一腾就是20年。”这是提到梁立刚,油然而生的既视感。他思维缜密、心思细腻,每次腾房都会提前构画现场图,制定详细的预案,细化到每个人的职责分工和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几百平的饭店,老梁环视一周,搭眼一看,便知道搬家需要准备120辆卡车。有多少东西,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他掂量一下心里就有谱儿了,拿捏的稳稳地。跟随老梁,总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执行的技巧和沟通的艺术。
法学硕士毕业的辛鑫是团队中的智慧担当,她脚踏实地,爱学习、肯钻研,会在办案过程中,将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用法律思维看问题,用司法温度去感化。
还有人送外号“佩奇”的李卓名,这个90后男孩最大的特点是靠谱,从未在他口中听到过“不”字,再急、再重的任务交给他都能完成。他善请教、善发问,更善总结。
案子到手,摊开讨论,每一个案件集结融合的是四个人的智慧,每个人都会对案子的基本情况和进展流程了然于心。这是一个全员参与、不分彼此的团队。有时王海兵在前门跟被执行人沟通,老梁就带队堵住后门,辛鑫和李卓名兵分两路,从侧门“包抄”。他们之间早已形成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一个手势就秒懂深意的默契。
在执行干将们的身上,能看到他们兼具脑力、脚力、眼力、洞察力等方方面面的技能。
王海兵在兼具这些特质的同时,还敢于做一名先行者,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干不了的,我能干。”
十五年间,王海兵曾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海法精神传承奖、优秀共产党员、结案先锋团队等多个荣誉奖项。去年,他因在涉军停偿司法保障工作中表现突出,被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
初来执行局的第一任师父邵红燕副局长曾对他说:“执行要有一种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光有拼命三郎的冲劲儿,而是要将法律知识与社会认知、行业规则、人性洞察相杂糅。将其中的深意和真谛领会透彻,他用了十五年的时间。
不忘初心,灼灼其华。
王海兵虽然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但他依旧正年轻,他的执行之路还有很长很长。而他,也将心有定力、行稳致远、驰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