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时代,“无图无视频不真相”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执行办案过程中的全程留痕成为必要。因此,保证执行过程、执行结果的公开透明,让当事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执行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重点。
近年来,随着智慧法院建设驶入快车道,信息化建设服务网上办案实效逐渐显现。据了解,今年1-11月,北京门头沟法院执行过程视频上传率达到81.58%,在北京市法院排名第一,不但使执法办案程序做到了公开透明,也切实使执行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了实效。
一、全面推进执行信息化应用,转变执行工作方式。2016年起,门头沟法院确立了“以执行指挥中心为中枢,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团队化运行为基础,以执行工作公正、规范、高效、透明为目的”的改革思路,探索在执行实施中实行“信息化执行团队”工作模式。根据执行办案规律和信息化系统功能,梳理出10大环节60个信息化流程节点,分解了执行办案过程,细化了团队成员职责分工,明确了操作方法和完成时限,设置了执行管理的重点环节。并在执行部门派驻技术运维人员,随时解决执行干警的技术问题和需求。
二、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执行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利用执行管理和办案系统,执行指挥中心每日跟进重要节点和质效指标,实现对执行过程的规范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办案系统、案款系统、精细化管理系统),依托各项数据指标,通过对案件流程节点的进行监督,实现动态、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门头沟法院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审查中,每一起案件都将执行通知送达、财产查控、实地调查、执行线索核实、强制措施适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谈话等执行过程详细记载,要求在执行日志中体现。并通过裁判文书信息网对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帮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理解“执行不能”。
三、依托信息化办案平台,实现执行过程全程留痕、全程公开。信息化平台建立起来后,重点在于要用起来。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要求执行团队严格落实执行日志及时记载的要求,每个执行团队外出办案必须使用执法记录仪、智慧执行APP、手机客户端等设备取证留痕,回局后,第一时间在办案系统录入、上传音视频资料,通过信息化系统全程录入执行日志,展现办案全过程,打破以往只有具体办理人员才知道案件具体办理进程的局面,团队所有人员、部门领导、执行指挥中心人员、当事人都有相应的渠道了解执行案件,实现全程阳光执行,使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更加理解。
四、常态化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学习,充分发挥智慧法院应用效能。针对执法办案人员使用利用信息化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技术运维部门就干警使用较多的执行办案、移动办公、云法庭等线上办公办案平台的使用方法,每一个模块的功能特点及操作方式进行重点讲解和培训,确保执行干警人人会用人人能用。尤其今年疫情期间,信息化的巨大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仅3-4月门头沟法院执行局通过线上发起网络查控678次,线上查封、解封房产20余套,对257名被执行人采取失信、限高措施,通过电话、云法庭接待当事人1602人次。执法办案各项工作不停歇,并在执行日志中有充分体现,各类执行案件得以高效、妥善推进,充分以信息化确保了执行工作的高效运行。
门头沟法院通过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实现执行过程全程留痕,以照片、音频、视频等不易篡改的形式记录执行经过;做到了执行日志全程记载,在办案过程中及时录入所有执行过程,确保执行日志记载的信息与卷宗材料保持一致,为公开执行案件进程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渠道,也进一步促进了执行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和智能化发展。未来,执行工作在信息建设方面还需要努力完善,并提高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水平,切实做到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执行工作效率,确保审执工作公开透明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