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我们常见到威武挺拔的警犬;灾难过后,搜救犬兢兢业业地寻找幸存者;边境关卡处,缉毒犬认真地排查过境物品……狗一直被誉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而特种犬更是可供人类依赖的眼睛和臂膀。犬是如何被人类驯化的?特种犬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现在我们常见的特种犬是如何训练出来的?让我们一起进入特种犬的世界。
一、从邻居到伙伴:犬类起源
现代的狗尽管种类繁多,却都是狼的后代,确切地说应该是欧洲灰狼的后代,现代的狗与灰狼的基因序列有99.5%是相同的。其中,保留了更多狼的基因的狗包括西伯利亚哈士奇、格陵兰雪橇犬、中国沙皮狗以及芬兰猎犬。到底是什么把狼吸引到人类身边的?
考古学家在距今3.6万年前的比利时戈耶洞穴,发现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狗。3.3万年前的西伯利亚阿尔泰山西南角的拉兹博伊尼察洞穴内也发现了犬类头盖骨,与狼相比,这些犬科动物的鼻子更短、更宽,脑壳也稍宽一些。犬和狼分离的时间约在距今4.2万年到3.7万年之间。人类大规模驯化狗的历史,追溯到距今2.1——1.7万年前的冰河时代高峰期。那时,地球三分之一的陆地被覆盖在240米厚的冰层下,最后一个冰河时代高峰期的酷寒正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酷寒对欧亚大陆的动物造成了巨大压力。冰层覆盖了整个欧洲,西伯利亚变得出奇的寒冷干燥。有许多生物品种灭绝了,有的甚至是整个物种都灭绝了。
在冰河时代高峰期,人类会在部落驻扎的营地边缘留下的食物残渣、动物骨头,一些饥肠辘辘的狼在食物紧缺的时期以此为生。渐渐的,人类营地外开始聚集一些狼群,动物学家称它们为“营地狼”。营地狼的出现是双赢的,一方面狼群获得了食物,另一方面营地狼在人类停留区外围形成保护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型食肉动物对人类的突然袭击。最初营地狼被驯化成犬的过程可能也就是50年的时间,这是伴随着人类与狼群接触的日益频繁,一些大胆的狼开始跟人类亲密嬉戏,一些失去双亲的幼狼被人类捡回家抚养。
据动物学家推测,犬的祖先可能是进行了自我选择,因为只有最友好的那部分才能忍受在人类附近生活。狼群都是家庭式的,所有狼之间都是近亲。如果一只狼能够忍受人类,甚至对人类友好相待,其他狼很可能也会有相同的基因和行为倾向。所以,有可能一整群狼,或者说群狼中的绝大多数会与人结成联盟。温驯的狼可能会形成对人的一种依附,会开始跟随人类的某些社交性信号,比如手势或眼神。犬会与人类进行目光交流,而狼根本不会。犬和人之间的温和共生关系,同时也不知不觉地“训练”了人类,使人类接受了自己——先做邻居,然后成为伙伴。
为了证明科学假设符合现实情况,1959年,科学家德米特里?贝尔耶夫决定试验选择性繁育是如何改变狗狗们的。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特定行为上。贝尔耶夫相信,在犬的驯化中,有一些关键性的基本特点。在任何一只幼狼身上,天生的温驯特点都会被选中,而攻击性的倾向会被无情地排除在外。贝尔耶夫展开了一项犬驯化史上非常有名的试验,对象是与狼有近亲关系的银狐。贝尔耶夫和他的团队从每一代银狐中选取最温驯的一部分进行集中繁育后发现,温驯的特性在狐群中传播得很快。经过6代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繁育后,有2%的银狐已经变得非常温驯;10代以后,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8%;经过30代后,有一半的银狐变得很温驯;到了2006年,仍在实验过程中的几乎全部银狐都变得和驯化了的狼——犬一样,对人类非常友好。
贝尔耶夫的驯化实验,真实还原了数万年前人类如何驯化灰狼,在所有因为与人类密切接触而结盟的物种之中,狗似乎是我们最古老的盟友。最早养狗的不是农民,而是冰河时代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这些刚刚被驯化的犬类会跟随着猎人,帮助跟踪、狩猎并将猎物带回,这也是一种用途。农耕时代开始后,犬又会发挥关键作用,保护家畜不被熊、鬣狗和狼吃掉。
接下来,这些被驯化的狗狗们随着人类四处迁徙,漂洋过海,开始在世界的各个地方生活。
二、牧羊与拉雪橇:“发明”狗狗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犬是源于同一个野生物种——欧洲灰狼。在距今8000年的丹麦斯维德贝格考古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三种不同体形的犬。回过头来,我们细心观察现代犬,不难发现它们的变种实在多得惊人,从吉娃娃到松狮,从达尔马西亚狗到澳洲野狗,种类之多远远超过野生种群。如今的犬类大约有400多个品种,其形态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犬科动物如狐狸、豺、狼等等。从单一形态的欧洲灰狼到现在繁多的犬类品种,是犬类的自然进化还是人类的干预,人类又是如何“发明”狗狗的?
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对众多家犬品种也很有兴趣。达尔文猜测,可能是因为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了犬的生育或者其胚胎的发展,有一些特点是遗传的,但他不知道是怎样遗传的。达尔文认为是环境因素即后天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犬的基因反映出这一历史进程。犬类祖先的分化集中于两个时期:一个出现在其被驯化之时,一个则出现在过去200年间现代犬类出现的时候。繁育者开始集中精力增强某些特征,繁育出了既特别听话又能帮助人类打猎和放牧的犬类。另一方面犬类的可塑特点本身对人类就有吸引力,于是,人类就繁育出不同形状、体形、毛色和纹理的犬来。
各种犬的繁殖可能是相对孤立的,但其基因告诉我们,在各个品种或原始品种之间,曾经有许多基因交流。墨西哥无毛犬和中国冠毛犬共同的特点是无毛和缺牙,这些特点都正是由同一基因发生的同一突变引起的,都指向共同祖先。再如,达克斯猎犬、柯基犬和巴塞特犬都是短腿,关于此种侏儒症,这3种犬和其他16种犬有着完全同样的基因特征,这说明曾有一个外部基因被插入。
有一些经过杂交的品种,已经超出了家犬的范围。例如极端的异型杂交——萨尔路斯猎狼犬。这种犬是1935年由一只雄性德国牧羊犬和一只雌性欧洲狼杂交而繁育的。里恩德特?萨尔路斯是一位荷兰育犬者,他希望繁育出一种更加凶猛可怕的工作犬,结果却繁育出了一种温驯胆小的犬。萨尔路斯猎狼犬是一种非常好的家庭宠物,也被用作导引犬和搜救犬。
当然,牧羊犬不是一天醒来就知道如何牧羊的。你也不会把一只吉娃娃放在田野中央,然后让它把所有的羊放进羊圈里。狗的大脑因品种而异,有些动物天生就会狩猎,而有些则天生就会嗅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大多受到人类的影响。
科学家们已经证明,人类多年来为获得人类想要的形状、颜色或行为而进行的选择性繁殖,也对狗的大脑工作方式产生了影响,使狗的大脑结构在不同品种之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最近一个针对狗狗脑袋中的气味处理的神经影像研究中,美国艾默理大学的动物认知科学家请狗狗躺在核磁共振成像的仪器当中,测量它们对于闻到熟悉以及陌生的人类或是同类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了解它们的社会化行为。科学家发现,狗狗主人的气味可以激发狗狗们大脑当中的尾状核,在味道出现的时候,狗狗会将关于人类的讯息放到最优先的顺序。狗狗也是唯一可以直视人类眼睛的非灵长类动物。狗狗会寻求跟人类进行眼神接触,跟主人的连结,比跟其他任何动物的连结都还要重要。
之所以能够“发明”狗狗,一方面是人类利用不同狗狗特性因地制宜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狗狗的大脑结构先天地决定了其易于且乐于被人类驯化,这些都为狗狗们从“散兵游勇”到高度职业化打下了基础。
三、罗马哨兵与苏联军犬:改变历史的特种犬
冰河时代,狗狗跟着猎人逡巡狩猎;农耕文明出现之后,狗狗又担负起看家护院的职责。将狗作为职业化助手使用,是基于狗狗们独有的生理特性。
狗狗是有灵性的动物,它在与主人的相处过程中能够分辨主人说话语气的好坏,并在主人训练后,能够听懂主人的指令而完成相应的动作,比如关门、关灯、握手、含钱等。一般建议主人最好在狗狗3-6月龄左右训练狗狗,此时狗狗的认知还比较少,接受能力比较强,主人可以很快让狗狗学会指定动作。
狗的大脑处理语言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右侧处理情感,左侧处理意义。他们就像孩子一样,知道某些声音意味着某些事情。例如,如果你每次对他们说“散步”这个词时,他们都是这么做的,那么“散步”这个词的发音很快就会与散步联系起来。犬类智能专家斯坦利?科伦博士表示,经过训练,狗狗一般能听懂大约165个单词,甚至更多。
狗在战争中最常见的角色,是作为哨兵们的帮手。狗高超的嗅觉,可以让它们在夜晚能够比哨兵们更容易发现接近的敌军。在古罗马时代,罗马人除了会让狗来协助哨兵放哨以外,在作战时,还会让这些狗率先出击,去扰乱敌军的阵型。在战国时期的《墨子?备穴》中记载一种防止敌军挖地道攻城的方法,就是“穴垒之中各一狗,狗吠即有人也”。在古代,还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犬辅”,意思是由狗来守卫军营四周。在唐代的《通典?兵志?攻城战具篇》中记载,“恐敌人夜间乘城而上,城中城外每三十步悬大灯于城半腹,置警犬于城上,吠之处需加备脂油火炬”。而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防止敌人使用地道攻城时,狗往往能发挥比人类更好的警戒效果。比如宋元交际时期,为《资治通鉴》编注的胡三省,就有“凡行军下营,四面设犬铺,以犬守之。敌来则群吠,使营中知所警备”的记载,而在《资治通鉴》中,也记载了灭亡唐朝的朱温,在安营扎寨时“设犬铺、铃架以絶内外。”由此可见在古代,军营当中,使用狗来放哨是十分常见的做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数万条军犬被德、法、英等国用于战争。在二战中,美军也使用了大量军犬,仅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序列中就有465条军犬,其中最出名的军犬是“二战吉祥物”Smoky。Smoky是美国士兵在新几内亚的森林里面无意间发现的一只约瑟犬,然后就被一直带在身边。新几内亚的森林环境恶劣,常有敌军偷袭,但是Smoky却做到了在150多次空袭中存活了下来,而且靠自己的听觉和敏感警告主人,后来Smoky被士兵们称为“二战吉祥物”,也是世界上第一只治疗犬。
战争中,以改变历史著称的莫过于苏联的反坦克犬。在二战期间,苏联反坦克狗创下了摧毁300辆德国坦克的辉煌战绩。这些军犬是由苏军中央军大学校训练的,苏联士兵先将那些军犬饿上几天,然后便把食物放在坦克下面,这些军犬一获得自由,便开始四处找寻食物,时间长了,它们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坦克下面就有吃的。而在它们的背上一直都背着炸弹,只要那些炸药的触碰杆和坦克接触到,炸弹就会被引爆,这样坦克也就跟着被毁掉了。1942年7月,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朱可夫元帅运用军警犬学校提供的500条“携弹犬”,组成了4个反坦克军犬连,每连有126条受过特殊训练的军犬。作战时,“携弹犬”带上炸药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的阵营,以血肉之躯炸毁德军坦克300多辆,约占整个斯大林格勒防御战役击毁德军坦克总数的三分之一,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特种犬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除了军犬,还有大名鼎鼎的搜救犬。搜救犬是在各种灾难救援现场,专门负责执行搜索及拯救的工作犬,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50年。在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一个修道院,一个修道士训练了一条狗,帮助救护了很多在该山区遭遇雪灾的人们,该狗成为历史上的第一只搜救犬。修道院在16世纪被毁于火灾,因此失去了所有记录,其后300年间,有记载搜救犬们仅在该地区就挽救了2500多人的性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只搜救犬名叫“白瑞”,他一生中共成功地挽救了40多人的性命!但白瑞却不幸于1814年被误认为狼而被射死。
搜救犬可以帮助训练员及时发现生者并且拯救出来,它们可以说是人类的“救星”。拉布拉多是世界“三大无攻击性”犬种之一,除此以外它的嗅觉、听觉、视觉都很好,兴奋度高,耐力持久,而且很有耐心,受训后的拉布拉多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辨别气味和声音,甚至可以在光线很暗的环境里协助救援工作,所以拉布拉多也很适合作为搜救犬。
我们常见的特种犬还有以德国牧羊犬、大丹犬为代表的警犬,以金毛、拉布拉多为代表的导盲犬,以英国斯宾格犬为代表的缉毒犬。那么这些特种犬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我们以缉毒犬的训练为例。缉毒犬是利用狗嗅觉灵敏的特点驯化而来的。狗的鼻腔粘膜上面长有许多嗅觉细胞,一只狗狗的鼻粘膜上至少有上亿个嗅觉细胞,在鼻腔里占的面积达一百五十平方厘米,而人的嗅觉细胞只有五百万个,而且狗狗大脑嗅觉区域处理气味分子信号的能力比人类强强,因此狗的嗅觉比人灵敏得多。狗鼻子虽然灵敏,但是其嗅觉灵敏度是有波动变化的。为了尽力保持嗅觉的灵敏,狗的鼻子一直都是湿湿的。下雨的时候空气很湿润,但是天气要转晴的时候空气湿度就会降低。狗会根据空气湿度的变化,调节自己的鼻腔。缉毒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当很多气味混在一起或者被其他气味掩饰时,它仍然可以辨别出单个的气味。曾经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监狱里,一只缉毒犬帮忙查处了一起走私毒品案。即使犯罪人将毒品藏在女士胸罩中,并用咖啡、胡椒粉和维克斯喷雾进行掩饰,但毒品的气味仍然逃不过缉毒犬灵敏的鼻子。
在美国,缉毒犬训成的比例为 43:1,在日本为 40:1 。成为缉毒犬的一个特有判断标准是占有欲,一只犬如果有很强的衔取欲,往往具有很强的占有欲。没有占有欲就不适合作缉毒犬进行训练,占有欲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缉毒犬日后的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缉毒犬的最根本训练原则,是训练和使用相结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因此整个训练计划及相关因素必须与实际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在训练科目的设计上应尽量接近现场使用的环境,尽量避免因环境变化而造成犬工作能力的下降。如为了使犬能迅速适应远距离及海上查缉,有必要对犬进行乘车、船训练,防止犬因为晕车、船而不能投入使用。缉毒犬常用的是五步训练法,就是把缉毒犬的训练从程序上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建立亲和关系;第二步进行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三步进行搜查式的培养;第四步建立毒品气味联系;第五步进行实战训练。
当一只经过专门训练的狗狗,对毒品(海洛因、可卡因、鸦片、大麻等)气味形成牢固、特定的条件反射,掌握对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搜查的能力,一旦发现隐藏有毒品的地方、物品等,有明显的反应表示,那么这只狗狗就具备一只合格缉毒犬的基本素质了。
目前,特种犬的繁育远没有结束,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更多种类、更高本领的特种犬被“发明”,犬与人类也将更和睦地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