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怀柔法院巡回审判2.0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再升级

本站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怀柔法院 作者:陶杰 夏阳 韩连怡

  怀柔法院第六场“涉相邻关系案件巡回”活动落下帷幕,受到广泛好评。从2019年设立9个巡回审判点,实施“法官巡回”,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巡回审判1.0机制,到2020年借助信息化手段,融审判、培训、宣传为一体,逐步探索“案件巡回”,服务群众、政府、基层自治组织需求的巡回审判2.0工作模式,怀柔法院切实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实现司法服务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再升级。

  逐步探索升级的背后,是对1.0版本服务保障不足的充分挖掘,是依托信息化平台定制、定向、定期巡回审判的机制构建,是围绕重点、痛点、特点矛盾的沟通对接,为诉源治理、纠纷化解、法治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恩怨墙”时有 定制定向巡回审判

  怀柔法院汤河口法庭在全市法庭中距离北京城区最远,下辖北京北部5个山区乡镇404个自然村,案件多以婚姻家庭、邻里、人身损害纠纷为主,巡回审判对便利群众诉讼、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发挥较大作用。鉴于此,怀柔法院在汤河口法庭试点升级改造后的巡回审判2.0工作模式。

  12月3日上午9点15分,怀柔法院夏阳法官一行来动怀柔区宝山镇养鱼池村,开启“案件巡回”活动的现场勘查工作。活动所涉案件位于怀柔山区宝山镇养鱼池村,其距离北京市中心129公里,距离怀柔城区中心70公里,距离汤河口法庭16公里,被山水环绕,是汤河口法庭管辖范围内村落状况的一个缩影。

  原、被告系东西向邻居,曾因相邻院墙高度、距离等问题产生纠纷,2020年3月在村干部的主持下达成协议,对相邻院墙的高度、与原告宅院正房前窗台间的距离、流水等进行具体约定,后被告建造房屋违反协议内容,原告认为影响其生活,起诉请求被告依约履行。现场勘查发现,争议院墙呈倒“L”型,其北侧距离原告正房窗台的距离确与约定不符,双方就协议中约定的墙体高度是否包含水泥地基以及协议签订时的水泥地基高度产生分歧,两名协议见证人对分歧点也无法明确。

  据宝山镇司法所所长付胜男介绍,诸如此类的相邻“小事”在调解工作中时有遇到。2015年至2020年11月,汤河口法庭受理相邻关系案件141件,占法庭案件总数的5.7%,案件矛盾点多为“鸡毛蒜皮”,但却对邻里关系造成较大影响。基于此,汤河口法庭与宝山镇司法所沟通对接,选定此案进行巡回审判。

  “云联络”畅通 边审边讲实时推广

  与1.0版本下的巡回审判不同的是,此次“案件巡回”活动,借助镇乡视频会议平台进行“云联络”。法官及当事人、证人在视频会议室开展巡回审判,宝山镇司法所组织镇域内15个村委会的24个村级人民调解组织、1个镇级人民调解组织,以及150余名当地群众于分会场实时“云旁听”,宝山寺村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线下现场旁听。

  10点20分,勘查取证完毕,审判团队与诉讼参与人一同来到3公里处的宝山镇政府远程视频会议室。推开门,付胜男所长已组织人民调解员分坐于当地视频会议室,并与分会场连线对接,对汤河口法庭上次巡回审判案件裁判结果的反馈已经接近尾声。审判+反馈,让参加庭审人员掌握全部案件情况,做到有始有终。

  10点40分,法槌敲响,夏阳宣布开庭,有序组织当事人进行法庭调查,原告新增要求被告封堵排烟口及正房东山墙上部分窗户的诉请;被告对其诉求均不认同,声称2020年3月的协议系受胁迫所签,应属无效,房屋系原址翻建。

  “大家看一下这个示意图,双方争议的那面墙,就是示意图中呈倒“L”形的相邻墙面……”为让现场及“云”旁听人员更好的理解案情,在当事人陈述答辩后,法官助理将现场勘验图贴近会议室摄像头,夏阳为旁听人员讲解房屋勘查情况,归纳院墙高度计算点、协议效力等争议焦点。

  12点26分,经举证质证、辩论陈述,因原告不同意调解,考虑到双方并非不可调和矛盾,仍有调解可能,夏阳宣布休庭,案件将于庭后进一步尝试调解,并及时向旁听人员反馈结果。

  书记员组织当事人对庭审笔录予以签字确认间隙,夏阳向旁听人员发出提问邀请,“各位旁听人员如有疑问,可向我发问”。“村干部组织调解在我们这儿比较多,这样的调解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法院是如何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的呢?”就本案争议焦点中涉及的调解协议问题,旁听的村干部提出疑惑,夏阳予以一一解答,于12点40结束“带案巡回”活动。

  这样的活动,此前汤河口法庭已经举办了5次,所选取的案件类型为辖区常见、关注的涉农村建房施工、排除妨害、析产继承、离婚纠纷等。其中,涉及“12345热线”案件3件,党委政府反馈关注案件3件,涉及区域多发纠纷案件2件。

  前期活动中,参与旁听人员为村委会成员、人民调解员、乡镇工作人员等,由汤河口法庭对接案件所在乡镇司法所进行会场布置、旁听人员组织等工作,法官巡回审判,依托镇乡视频会议平台,中国庭审公开网、“云法庭”等云庭审平台,推送审判内容、解答法律疑问,切实实现“案件巡回”。

  “三升级”创新 落地落实三个效果

  “我认为此次活动非常有必要,服务百姓更加到位,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提高了我们的法治素养,促使村民和睦相处”,活动结束后,全程旁听的宝山寺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刘长明不禁感慨。

  在偏远地区就地开庭,当庭调解,现场结案的巡回审判方式,是“马锡五工作方式”在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2019年,怀柔法院拓展巡回审判工作方式,出台《怀柔法院加强巡回审判的实施方案》,与区司法局共同签署《关于在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立巡回审判点合作协议》,联合乡镇司法所在未设立人民法庭的9个镇乡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立巡回审判点,建立巡回审判1.0机制,将定点与入户审理相结合,开展巡回审判97次,极大的便利了群众诉讼。

  据夏阳介绍,汤河口法庭在巡回审判1.0版本“三不足”的基础上,着力进行了“三升级”。首先,针对时空限制,巡回审判未能普及基层村级组织“最后一公里”的障碍,法庭有效利用村镇视频会议平台、新媒体平台、云庭审平台等技术手段,双方当事人“足不出村”就可以在居所、村委会议室等场所参加庭审,实现“便利升级”;其次,针对巡回审判仅能便利当事人诉讼的单一价值尺度的缺陷,法官主动关注并选取域内群众反映强烈、区域纠纷多发、党委政府关注的案件,主动研究、分析域内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主动对接域内基层组织和党委政府,带案下乡,实现“服务升级”;最后,针对宣教引领等附加价值不凸显问题,“群众想听什么,村委想了解什么,政府想宣教什么”,政府、村级组织主导巡回审判会场选择、组织旁听、答疑内容等事务,法官负责汇总需求、沟通对接、案件审理、答疑解惑,通过信息化扩大巡回审判受众范围的基础上,达到“普法定向化,学法菜单化”,实现“功能升级”。

  “这种巡回审判模式,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创新举措,法官除参与审判外,还进行法治宣传、培训,不但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解决纠纷,还达到巡回一案解决一片的目的”,付胜男说道。据悉,2020年1-11月,汤河口法庭新收案件295件,同比减少32.95%。

  借助视频会议、云庭审、新媒体“三大平台”,汤河口法庭主动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对接党委政府,选择典型性、代表性案件开展“定制式”巡回审判,针对区域、主体之间的需求差距,区分案件类型,互动传播,施行“定向化”普法,并联动职能部门定期发布案件信息,实现“定期化”推送。在此基础上,围绕重点工作,搭建常态化联络机制,推进诉源治理;把握乡村发展痛点,对接吹哨报道机制,促进矛盾纠纷深度化解;关注区域发展特点,开展个性化巡回审判套餐,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凸显。

  下一步,怀柔法院将从扩大对接主体、拓展信息平台、挖掘案件资源上进一步提升,夯实巡回审判2.0工作模式,司法护航乡村振兴。


[供稿单位:怀柔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