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海淀法院秉持“人才兴院”方针,以“精致育才”为目标,对标北京法院“四个高地”建设,精准研判人才队伍现状,精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精心培育优秀法治人才,助力干警厚积薄发,努力实现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在刚刚揭晓的第五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评选结果中,海淀法院杨德嘉、张鹏两位法官被授予专家称号,他们的当选进一步充实了海淀法院专家型人才队伍,展现了海淀法院人才工作成效。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队伍政治能力建设
一是深化理论学习,强化政治素质。分级分类开展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提高干警政治站位,坚持党的领导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统领作用;开展“两个坚持”专题教育,确保司法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让干警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开展政治轮训,提高政治能力。邀请中央党校权威教授与院领导共同开展初心使命与担当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和“三同步”工作、自贸区战略解读等八场主题培训,完善干警知识体系,夯实干警“五大能力”。三是深化“认同式党建”,提升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结合干警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调研课题荣获北京市海淀区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成果一等奖,并进一步推广“认同式党建”工作模式,发挥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工作合力。四是结合专项警示教育活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逐级压实主体责任,层层落实监督管理职责,在领导干部管理、专家人才评选等工作中严格把关,重点教育,确保党员干部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选树典型立得住、叫得响。
二、搭建多元展示平台,加快人才梯队化建设
一是利用院内外各类平台发现、锤炼人才。借助共建高校学术资源培养干警前瞻性视野和思维能力,组织法官经常性参与法校高端论坛、学术交流,仅2019年组织干警参加清华明理论坛等讲座20余场近100人次;搭建覆盖大中小学授课格局,选送审判业务专家、标兵35人次担任清华、人大等7所法学院校兼职教师,组织39名法治副校长赴中小学开展宪法、民法典等重要法律的普法授课,一批干警当选市、区“学习之星”和“优秀法治副校长”,授课文稿入选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促使法官不断总结提炼审判经验,在教学相长中提升司法能力。二是以司法业务技能比赛、“百案云庭”等重要比赛选拔、储备人才。业务技能比赛是锻炼和检验人才的“竞技场”。在第五届司法业务技能比赛中,全院11名干警获评司法业务技能比赛标兵称号,目前标兵总数已达33人次。在“百案云庭”专项业务技能比赛中,院庭长带头开庭,获得“一金三银”的佳绩。三是发挥专家型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人才持续精进。借助各类学术调研平台,培养钻研理论与实务、勤学善思的调研骨干。2020年,专门成立院审判研究工作委员会,以审判业务专家、司法实务研究专家为核心成员,带头开展学术研究。3位专家先后在知产裁判文书评比、少年审判司法建议和论坛征文中斩获全市、全国一等奖,带动全院干警创造出更优质的研究成果。
三、发挥“三聚”协同作用,强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建设
一是“聚焦”。党组高度重视并着力开展人才建设,“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将其作为全年重点工作之一,明确目标要求。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对重点人才进行精准培养,对标“专家型”人才标准,为后备人才指明完善方向,不断补齐短板。二是“聚智”。成立审判研究工作委员会,汇聚全院审判专家、调研骨干,形成院级专家库,发挥人才聚集效应,为全院学术调研提供坚实保障;建立院内审判业务专家定期评选制度,形成“院-市-全国”递进式专家选培机制,着力培养领军型高层次人才,目前海淀法院已有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司法实务研究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共8人,在全市基层法院率先实现三类人才全覆盖;不断壮大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法律、医疗等各域专家委员97人,累计提供专家意见、学术指导等百余件次,助推提升审执工作、调研质效。三是“聚力”。“院-口-庭”三级联动,积极动员干警参与审判研究工作,各部门有力支持,为干警学术调研提供写作时间和经验指导;职能部门全力保障,在院党组的支持下,加强正向激励,建立奖励机制,对调研、宣传、论文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提高奖励标准,对涌现的各类人才,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激发干警对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的研究热情,推动审判工作良性发展。